第05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故乡的老井


蒋志明

如今,自来水已入千家万户,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一马平川,只要一拧水龙头,便可如愿地用上经过消毒的、清澈的自来水。可也有天不随人愿的时候,有时停水了,又等着洗菜做饭,可伤脑筋了。望着空落落的水龙头,不由得又想起久违的故乡老井了。

故乡的老井坐落于离村庄500米的南边,由于水源旺盛,水质又好,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都纷纷前往挑水。每逢清晨,去水井的路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三五成群,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特别是农忙季节,人们便抽空紧赶慢赶地前往水井,有时天刚蒙蒙亮,田埂上的挑水人便络绎不绝。

朱阁前头露井多,碧梧桐下美人过。故乡的老井边有一棵十分茂盛的枫杨树,需几人才能合围,高大挺拔的树干直冲云天,它日夜虔诚地守护着这口老井,像一把巨大的雨伞,给夏天挑水的人们遮荫避雨,给村民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有好心人在大树的下面彻了几个小石凳,令休闲的挑水人舒舒服服地在井边享受着清凉。盛夏的中午,偶有血气方刚的小伙和温柔娴静的姑娘在井边谈情说爱,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心里像喝蜜似的甜滋滋的。面对着心上人,面对着氤氲的井口,背靠着参天枫杨,他们陶醉其中。

由于我们村庄四周水脉不畅,水质也不好,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村的人一直吃着邻村老井的水。就是这口不怎么起眼的水井,却养育了四面八方2000余口的村民,演绎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村庄里有一些无儿无女的孤寂老人,全靠一些好心人一挑挑地往家里送水。那时是大集体年代,生产队长和民兵营长经常号召青壮年劳力、基干民兵为这些无依无靠、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轮流挑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每逢小麦或稻谷成熟的季节,挑水的人群一队队地急步跨上乡间小路,两边的麦穗或稻穗挂着桶边发出呼呼噜噜的声响,待走入村庄时,前后水桶的麦穗或稻穗足够喂饱两三只老母鸡。

有许多的恩爱夫妻,便是在井口边相识、相知、相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说有一个家里比较贫困的俊俏小伙,硬是靠几年如一日地将一挑挑清清纯纯的水送入未来的岳父、岳母家。由此深深地打动了两位慈善老人的心,成全了一桩令人羡慕的美好姻缘,在附近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故乡老井的南边,有一座四季常青、鲜花遍布的小山丘,它是村庄孩童们玩耍的摇篮,放飞心情的天地。每逢清晨和星期天,孩子们一边放牛一边吹奏着牧笛,悠扬的笛声清脆悦耳,和着水田里的青蛙声以及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声,汇成了一片音乐的海洋。我的童年便是在这种祥和的氛围里度过的。如今回想起来,那种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悠闲自在令我无限向往。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故乡的老井啊,你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只因有了你,我的童年生活才充满了乐趣,充满了欢笑。每每忆起故乡的老井,我的心中便升腾出一种莫名的快感,心情格外放松,一切琐事和忧烦统统抛之九霄云外。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