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爆竹声中年年新


万里号

当久违的鞭炮声从零零星星响起到日渐密集的时候,第六感告诉我,新年的脚步正在时光隧道里匆匆赶路,由远及近。这是每个人翘首以盼的声音,是一年之中最欢欣鼓舞的声音,是唤醒春天的黄钟大吕合奏的序曲!

翻过腊八,人们就开始为迎接新年忙碌,置办年货,打扫房子,最重要是的买几挂鞭炮。每次逢集我都会央求去赶集的父亲“带挂鞭炮回来吧”。

父亲嘴里说好,其实心里深知,无论每次买多少鞭炮都是放不过一个夜晚的。所以每次父亲总是只给我一小挂鞭炮。即便是一小挂鞭炮也不舍得一次性燃放。小心解开鞭炮引信,把整挂的鞭炮分解,一个一个地燃放。

若想得到更多的鞭炮,只有等到除夕。

除夕当晚,密集鞭炮声是年跑步到达家门口的跫音。这一晚,孩子们最是激动。捡鞭炮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太阳还没有落山,孩子们便开始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兴奋地谈论着今年谁家买的鞭炮大,伸长胳膊比画着鞭炮有多长。

只要村子里第一家开始放鞭炮,全村的孩子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这家聚拢。

人们放鞭炮都要找一根长长的竹竿,把鞭炮螺旋形缠绕在竹竿上,拿到院子外空旷的地方燃放。鞭炮声越响、燃放的时间越长,证明这家人生活越殷实。

当然,孩子们不管他家如何殷实,只盯着鞭炮燃放时那些没来得及炸响的“哑炮”,然后冲上去捡漏,手快有手慢无。胆小,肯定是一个鞭炮都捡不到的。

一家的鞭炮燃放完毕后,小伙伴们支起耳朵,听见另一家鞭炮炸响,立即甩开双腿以飞檐走壁之速飞奔而去。速度之快常令大人们惊叹。直到现在,农村若看见有人火急火燎地去干某事,仍然会用“慌哩像捡炮似的”来比喻。

捡“哑炮”也有失手的时候。小伙伴华子,跑步的速度远远超过我。鞭炮掉在地上,只要不冒烟,就会被他第一个捡到手里。有一次遇到一个“慢性子”的鞭炮,明明不冒烟了,但刚被华子捡到手里时,突然炸响。华子的手被炸得鲜血淋漓,不过丝毫不影响他第二年抢拾鞭炮的劲头。

后来,我们捡到鞭炮后立即放进衣服口袋里。毕竟,炸破口袋比炸破手强。从此,我们的口袋总是布满破洞。

捡足了鞭炮,过年就有了底气,就能过足放鞭炮的瘾。初一,谁兜里没有几十个鞭炮就羞于出门。

捡到的“哑炮”有两种,一种是有少许引信的,可以再次燃放。用点燃的香火做火源引燃鞭炮,既安全又能节约火柴。小伙伴们把自己捡到的鞭炮轮流点燃,比赛谁的鞭炮更响。有捡到“大雷子”的,点燃后塞进冰下,兴高采烈地观看一池塘冰块在爆炸声中裂成碎片。

若是失去引信的哑炮,我们就剥开鞭炮,把火药集中在一起,摆成特定的造型。然后点燃,只见火焰“哧溜”一声由这端窜向那头。有时躲闪不及,就喷了一脸黑灰,我们个个都变成了“黑包公”。

此时,笑声传遍村子,好闻的火药味在村子上空久久飘荡。放鞭炮带给孩子们无限快乐。无数的孩童在新年的鞭炮声中长大,也在简单快乐的氛围中理解着、感悟着传统年味。

上初中后,读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后,才知道鞭炮又叫爆竹。据说远古时候,人们把干竹子放在火上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用以驱邪。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是老祖宗置放在我们DNA里的密码。

心有所向,行有所达。爆竹开启的新岁,总是催生一代代人成长,启程,奔赴充满希望的又一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