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思福得福


赵主明

有个孩子,小名叫来福。大年三十,一个老爷爷对他说,明天早晨给我拜年,我给你一个大红包。

来福惦记着红包,一大早就起了床,来到他家,握拳敲门。老爷爷问:“谁呀?”“我”。“谁呀?”“我”,连问几遍,孩子都没回答自己的名字。

老爷爷看他不说名字,就引导道:“是来福吗?”孩子被问得有点不耐烦,心里嘀咕,不是你让我来拜年的吗?怎么听不出来了?就生气地回答说:“不是来福是鬼呀!”气得老爷爷半天说不出话。本来想讨个“来福”的吉利语,没想到大年初一竟讨了个“鬼”字。

说福谈福书福贴福,期盼福如东海长流水,春风吹来福满门,积善之家福常在,是国人节日喜庆之举,图个新一年大吉大利。有人还把福字倒贴,谐音“福到”。

节日书福,便是顺应民风民俗民情而为。我有几位朋友,是书法圈子里的名人。市里的不少场所,都可看到他们的作品。从门店匾额、殿堂廊柱,到展厅、会议室,再到居家客厅、堂屋,都留有他们的翰墨。节日书写“福”字,也是他们的共性之举。临近春节,大红对联,伴随着一个个“福”字斗方,在笔下挥洒而出,然后便跃然于宅第的大门之上。

也有惜福不肯轻易与人的,灵山寺方丈学悟就是。学悟大和尚所写的“福”字,端庄典雅,丰润饱满,大有弥勒佛外化形态的神韵。有一次,我带几位朋友前往拜访,替他们请福,他一一送了。随同的一位当地领导,趁机求福,说:“我为寺院服务这多年,跑来跑去的,至今还没有你的‘福’字呢,也送我一幅吧。”方丈听了,连连说道:“福字送完了,送完了。”场面颇有点尴尬。

好友李家原先生,入道书法,年轻得志,一举成名。曾出版过多本书法字帖,其中一本,是当时的全国书协主席沈鹏用毛笔书写的序言,颇为难得。李先生身材中等,生得富态,形如方丈学悟。与学悟书风却迥然不同,笔画架构,颇似瘦金体,风骨又有启功的笔势。琢磨他的书风,我想起了灵隐寺名僧弘一法师的形象与气质。李先生对自己的作品并不吝啬。近年来,每临春节,便书写若干“福”字斗方。他从首都书斋写到中南海,从家乡大别山巅写到杭州西子湖畔。大红纸张,上书墨、金二色之福,或送或售,恰到好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

书福得福,送福得福,获福有福,赏福思福,皆与福有缘。民谚曰,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三十年前,我到北京恭王府游览,就意外得到了一个好大的“福”字拓片卷轴作品。

那个福字,不是一般人所写。恭王府府邸花园中间有个密云洞,洞里藏着一通石碑,上面镌刻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此福为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题,被解析为内含多子、多才、多寿、多田,可谓汇聚封建社会里的各种福气,而有“天下第一福”的美誉。

导游介绍道,康熙皇帝的奶奶孝庄皇太后在六十大寿那年,身染疾病,医治无效。康熙帝便想到书福祈福,保佑平安。所写的这个福字,府内商品部里恰有装裱好的拓片卷轴出售,我花几百元买了一幅。回家后并未悬挂,多年后想起,找了一番,未见。静心想想,好像送给一位来访的好友了。

我的书法界朋友,有人琢磨福字,把左边的“示”字旁写成了隶书的风格,右边的畐写成了葫芦形状,寓意“福禄双全”,也挺有趣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