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杀年猪


周明金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记忆中,儿时的年味特别浓:“吃了腊八饭,忙着把年办”。其实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在着手准备年货了,忙着泡糯米、淘麦、打米、磨面、制豆腐、做糟……过了“祭灶”,便到处氤氲着年的气息,酥鱼、酥肉、酥丸子的香味弥漫在村庄的空气中,经久不散;令人馋涎欲滴的蒸馒头的香气沁人心脾;猪、羊宰杀前的嚎叫声预示着年的脚步已走近。

杀年猪一般在腊月二十六前后进行。那时,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平日喂猪是为了攒粪,年底猪喂肥了,加上要过年,便计划着将猪杀掉,补偿一年的辛劳、应酬来年的开支。

杀年猪,充满节前的欢乐。一户杀猪,全村人赶来围观、帮忙,谓之“拉猪腿”,特别是孩子更为兴奋。由于是年猪,猪的主人大都将猪血留做食用,称为“头刀菜”。接猪血,首先在盆里放少许凉水、盐、葱花,屠刀抽出后让血稍微流一会儿再接。这样接下的猪血干净,凝固得快,开水煮后血块中呈蜂窝状,有韧劲,好吃。

杀年猪也有一定的讲究:主家在屠夫操刀时燃放鞭炮,屠夫要掌握好力道,必须保证一刀毙命,血还要出得多。只见屠夫把一尺多长的尖刀顺着猪的脖子中间瞬间捅了进去,然后刀把一拧,稍稍一撬,猪血便哗哗地流了出来,屠夫为了炫耀杀猪的技艺熟练,拔出刀时,故意轮上半圈,鲜红的猪血飞溅个满地彩。猪的叫声渐渐弱了,最后“噗”的一口气,便息了声响。

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看屠夫先在一只后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拿了洗净的钢筋铤杆顺着皮层一直捅到前腿,然后铆足了劲吹气,边吹边捶打,猪就鼓了起来。水烧到似开不开的时候,开始快速地煺毛、开膛、收拾内脏,再把猪肉一块块分割。此时屠夫也格外卖弄精神,一边说笑一边操作。干到兴奋处,随手把猪尿脬割下来,丢给围观的孩子们:拿去玩吧!当球玩。猪的主人不仅不嗔怪,甚至还忙里偷闲帮着反复揉搓,吹气,一个西瓜般的尿脬球就成了。孩子们再无心看屠夫分肉了,都去抢球玩。

虽说杀年猪是为了过年,但一般人家只留下猪油和少许猪肉,一部分送给刚过门或没过门的儿媳妇娘家,叫作“送年礼”。大部分猪肉则以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或赊给杀不起年猪的亲戚邻舍。

按照农村风俗,人们把自家养的猪杀了,要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吃“猪衁子”。而菜的主要内容都是猪身上的,如炒猪肝、烩衁子、水滑肉、红烧肉等。然后指派孩子给左邻右舍一家送去一碗以肉为主的杀猪菜,让大家都沾沾杀年猪的喜气,也借此加深邻里之间的感情。即使以前有过隔阂的邻居,也能在一碗杀猪菜的喷香中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各种肉类走上餐桌,杀年猪反倒不合算,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牛羊肉及海产品的追求。

好久没有再见到杀年猪了,但儿时那浓浓的年味以及邻里间和睦友爱的氛围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