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婆婆的味道


暖 风

入冬的一天早上,商贩的一声“糍粑……酒糟……”“新糯米糍粑!”那诱人的叫卖声,一下子想起我婆婆做的糍粑了。

说起来很惭愧,婆婆离开我们已有半年了,整天忙忙碌碌的似乎早已把她给忘了,如今这一声叫卖,婆婆那瘦弱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了。

婆婆做的手工糍粑可不像城里的机器糍粑,软塌塌、散渣渣的口感一点也不好。婆婆做糍粑的工绪有点繁琐,择米、泡米、上蒸笼。把蒸熟的米饭盛放一个大瓦盆里,用两根擀面杖轮换地捣,再把面板上涮一层油,趁热把捣烂的米饭倒上去揉成团。然后在米团上撒少许面粉,用擀面杖擀成一公分厚的圆片,再把菜刀涮上油切成菱形小块,冷凉后放进容器里用冷水淹没浸泡,七天一换水,据说可以放到过完年二三月里都不会坏。啥时候想吃就捞出几块沥干水油炸或水煮,都软糯有韧性。年轻时,胃口好饿了一次可以吃八块而不觉得饱。

我刚嫁过去的时候生活很苦,粮食短缺,哪怕是每天都算计着那点口粮过日子,还是免不了断顿,偶尔还得掺杂着野菜充饥。婆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我们能多吃点儿,她就自己勒紧裤腰带省点口粮给家里!如今,回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和婆婆的坚韧隐忍,心里就一阵阵发酸。

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现在想起仍历历在目。她做的手擀面,韧性十足口感筋道。因为知道我娘家的生活条件好,所以怕我吃不惯缺油的面条,就给我单做了一盆放油的面条,被我发现之后她反倒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

婆婆怕我们只吃一样粗粮会厌烦,就想着法的变换花样,有时烙薄饼卷菜(自家种菜)。有时做烫面饽饽,有时做咸窝窝头,偶尔也做细麦面馍,还有她做的发面馍卷是我最想念的。

那时没有发酵粉就用“酵头”做麦面卷糕。所谓“酵头”就是第一次做馍时特留一块发面剂,再做馍时就把上次留的发面剂用温水泡软,然后在和面时放在一起就好了。

等面发酵了之后,再揉搓几次,使面更劲道,然后做成花卷的形状,上锅蒸,十几分钟之后,松软香甜的发面馍卷做好了。

我进城有十多年了,吃过各种面食,什么小笼包、千层饼、高桩馍……初尝新鲜,再品味淡,总觉得没有婆婆做的发面卷糕好吃。

婆婆很是勤劳善良,虽说不善言辞但个性坚强。她用单薄的身躯挺直了孩子们的脊梁。在那个物质匮乏凭劳力挣公分、分口粮的年代,她忍饥挨饿也要供孩子们读书。她是不想让孩子也和自己一样过土地里刨食的日子,希望他们都能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青年。

在白天干了一天的农活之后,她夜里还要在灯下纳鞋底、编草帽补贴家用,常常劳累到深夜还不知歇息!

过去吃水都是去坡上的池塘里挑水,家里离池塘有一段距离,她每天挑着沉重的水桶来来回回好几趟。遇上天干池塘没有水,她就在塘滩里挖坑,用瓢一点点的舀小水坑里浸出的水,挑回家后,再用明矾澄清后食用。

生活过的实在太苦了,但为了五个孩子,婆婆咬紧牙关忍辱负重终于把孩子拉扯成人了。等孩子们都长大了本想松一口气,但长期的劳累又摧垮了她的身体,从此以后病魔缠身,饮食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令孝顺的儿女们心疼不已。

一晃多年过去了,遥想当年的自己因少不更事就很愧疚,在节假日回老家时也不知帮婆婆分担一点儿家务。有时偶尔坐在灶台下帮忙烧个火啥的,婆婆就会让我歇着,说厨房里有灰尘烟熏眼睛,硬把我“赶到”到堂屋去,直到她把所有家务做好,才叫我们吃饭。

如今,再回老家那简陋的厨房,再也看不到婆婆瘦弱的身影了,再也听不到婆婆的“土鸡在冰箱里,拿出来炖炖”“面再醒一会儿,再蒸馍”“糍粑少放点面粉”……那充满温馨怜爱的声音了!

永远想念婆婆的味道。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