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秧门:清末、民国年间,农民栽秧前,有“开秧门”之俗。插秧时节,破畦拔秧苗前,烧纸焚香,敲锣打鼓,男男女女倾家而出,站在田埂上,待“三眼枪”响后,便皆大欢喜跳下秧田,坐上“秧马”开始拔秧,即“开秧门”。这是农民一年一度春耕伊始,期望丰收的一种仪式。今仍叫“开秧门”,但无任何仪式。

栽旱秧:工换工栽秧管饭称之为喝“栽秧酒”。中午十大碗,肉吃好,酒适量(酒多误工),午饭后至晚饭前,有一顿小吃(叫“打间”),把粽子、面条之类的送到田埂上吃。晚上正式喝“栽秧酒”,到时,总有些亲朋赶来看望,以示关心,主人以为看得起自己,便请喝“栽秧酒”。这些光吃渴未下田者称之为“栽旱秧”的,越是栽旱秧的人来得多,主人的面上就越光彩。如果插秧不来栽旱秧的,就意味着小家小户,被人看不起。有的家栽秧前,请栽旱秧的来捧场。近年来,“栽秧酒”更加丰盛,“栽旱秧”者益发受到主人尊敬。

薅秧:秧栽下1个月左右,以手持竹(木)棍稳身,一脚立于泥中,另一只脚伸入秧稞内做耘草、松泥、平泥3道工序。下田后,人横排,一只脚薅罢向前一步,又换用另一只脚重复以上工序。薅秧田里老年人爱唱“皮影戏”,年轻人上下田里对“山歌”,身体随着动作摆动,薅秧棍随着脚步仰合,如多姿舞蹈。

车水:用于灌溉。建国初期,山区常用手车,丘陵区多用脚车。脚车挡多效率高,车水时,8人伏于架上,脚踩档,手打锣鼓,唱“山歌”。遇旱天,昼夜车水,日日锣鼓,夜夜歌。车水处不准妇女入场,敲敲打锣,也有告诫行路妇女,勿来此地之意。20世纪70年代后,以机灌溉,水车逐渐淘汰。

劳作号子:农民喜好劳动时歌唱,放牧时互相盘歌,插秧唱挑捆子打吆喝;车水时敲锣打鼓唱车水调,借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在从事装卸、搬运、打夯等繁重劳作时喊“号子”,一呼众和,借以指挥行动,鼓舞干劲。此俗延续至今。(据信阳市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