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高校接连出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继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杀室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因为口角纠纷将室友挥刀捅死……高校校园命案频发,人们在震惊和惋惜同时,再次激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

在一般人眼中,刚刚经历过紧张高考而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应该像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骄子,快乐健康、无忧无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轻松活泼的群体,同样面临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一些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项调查表明,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等,正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一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因此出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他杀等反常或恶性事件。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重视智力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心理问题的“病根”从中学甚至童年时期就已种下。社会现实中,市场经济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紧张生活,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情感生活的不如意,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组合在一起,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矛盾,形成心理疾病。此外,一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位,也使一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所适从。

大学生心理问题很难靠其自身努力康复,需要专业帮助。从主观上来说,一些大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存在一种“羞耻感”,羞于启齿;即使个别大学生想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也因为缺乏起码的信任,迈不开这一步。客观而言,心理咨询在一些地方刚刚起步,很多大学生对此并不了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高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尊师重友、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要及时开辟心理咨询机构,特别关注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心理问题高危群体。

其次,学生家长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络沟通工作,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配合学校、社会对孩子们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改变以往“家长把文化教育交给学校,学校把素质教育交给家长”的被动教育方式。

再次,要建立社会预警网络。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高校应主动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配合,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通过心理预警网络,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当然,我们呼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孩子们创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遇到心理问题时,一方面积极治疗,另一方面,及时与人交流沟通,通过倾诉自己感受,消除心理压力,获取心理支持。

(黄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