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园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磨课,一场教师的“成人礼”


信阳市第七中学 余东芳

“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想,不曾被磨课磨哭的老师,不足以谈教育。每一位参与优质课大赛的教师都会曾经历“死去活来”的过程,磨课,是一种雕琢,也是一种折磨。磨课,并不是为了作秀,这个打磨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专业生命“蜕变”最深刻、最具体的写照。

“死去”:对旧我的颠覆与解构

磨课的初始,往往是“死去”的阶段。教师怀揣着精心设计的初案,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却可能在第一次试讲后就遭遇“当头棒喝”。评委和同行的意见如潮水般涌来:教学逻辑不够清晰、课堂提问过于琐碎、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时间把控严重失误……曾经自以为的亮点被逐一质疑,固有的教学自信在瞬间土崩瓦解。

这个阶段是痛苦且煎熬的。它要求教师彻底打破对自我教学经验的迷恋,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去直面课堂中每一个不经意的疏漏和深层次的理念偏差。多少个深夜,教案被反复推翻重来,课件改了又改,甚至连一句过渡语、一个手势都要斟酌良久。这种对旧有教学惯性的全面否定,带来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阵痛”,仿佛将过去的自己打碎重塑。正如蝉蛹必须经历黑暗中的挣扎才能破土,教师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否定与重构中,为新生积蓄着力量。

“活来”:对新生的拥抱与重构

当旧有的框架被彻底解构,真正的“活来”便开始了。这并非简单的修复,而是一场基于深刻反思的创造性重生。在专家和团队的引领下,教师开始跳出“怎么教”的技术层面,深入思考“为什么这样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本质问题。

教学视角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教师如何表演”转向“学生如何生成”。教师开始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搭建思维支架,关注课堂的留白与生成。一句评价语、一次板书、一个眼神,都被赋予引导和激励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点燃者、陪伴者和导航者。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学情的把握更加精准,教学智慧在实践的熔炉中得以淬炼和升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破茧成蝶,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迷人的教学世界。

“蜕变”:在磨砺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终,磨课成就的是一场华丽的“蜕变”。它不仅仅是为一节比赛课打磨出精致的外壳,更是对教师职业灵魂的一次深度雕刻。经历过磨课淬炼的教师,其收获远超于一纸证书或一个名次。

他们获得了一种“精进”的职业习惯,对教学常怀敬畏,对细节精益求精。他们修炼了一颗“强大”的内心,能够从容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与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理解了教育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完成了从“教书匠”到“教育者”的关键成长。这堂课,最终“磨”的不是“课”,而是“人”。它让教师遇见了那个更具专业素养、更富教育情怀、更加沉稳坚韧的自己。

磨课堪称一堂教师的“成人礼”,它用“死去活来”的极致体验,换取一场脱胎换骨的专业新生。当我们看到一位教师在赛场上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时,我们看到的,正是那段默默无闻的磨砺时光所赋予他的底气与光芒。这光芒,足以照亮他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必将温暖无数学生的成长之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