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震
若写信阳的秋,不必急着铺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怅惘。这座横亘在河南南麓的城,早已把秋酿成了“暖”与“润”的模样。南湾湖的水波还带着夏末的余温,鸡公山的枫叶正酝酿着第一抹嫣红,茶园里的秋芽攒着劲往外钻,老街巷弄的板栗香已悄然漫溢……这里的秋,是南方的温柔裹着北方的爽朗,是山水、茶香、烟火气交织的一段软时光,让人忍不住慢下来。
信阳的秋,是从南湾湖的水里醒过来的。湖水像被打翻的毛尖茶汤,浅滩芦苇因初秋旱情泛着微黄,与深湖的翡翠色交织出独特的层次感。远处两三只白鹅,“嘎嘎”地划向湖心,尾尖拖出的痕迹,把湖水裹着的暖意晕得更浓。到了傍晚,夕阳将湖水染成橘红色,远处的山成了暗紫色的轮廓,岸边暖黄的灯光次第亮起,映在水里像撒了一把星星。大坝上散步的人多了,有牵着手的情侣、推着婴儿车的老人、坐在湖边钓鱼的大叔。湖风掠过,信阳的秋,本就该在湖边这样慢着。
信阳的秋,在鸡公山的秋意里渐次浓烈。这座藏着“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山,秋天最不缺的就是色彩。法国梧桐的叶黄得透亮,三角枫的红来得泼辣,与松叶的绿、橡果的褐,一簇簇叠在青灰色的老别墅墙根下。艳的扎眼、暗的深邃,却和老墙的斑驳配得刚好。若赶上个阴天,山尖会衔着云,云气顺着石阶往下淌,走在山道上衣角都会沾着湿凉。抬头看,红枫在云里半隐半现,叶尖挂着的水珠让这幅“水墨画”连呼吸都带着润意。
信阳的秋,最让人惦记的是信阳毛尖醇厚的秋茶。秋芽比春芽更粗壮,经夏末旱情攒足了养分,芽尖裹的晨露格外清凉。看茶在玻璃杯热水里慢慢舒展沉底,抿上一口,舌尖的涩味很快泛开甜意。老街茶铺里,老板早把新秋茶摆上柜台,见人进来便笑着泡一杯。阳光透过木窗洒在茶汤上,喝茶人坐在竹椅上慢抿,听老板聊茶山事,话里话外都是对这秋茶的偏爱。原来秋茶的醇厚,早把信阳的秋味都裹进了这杯茶汤里。
信阳的秋,是“用嘴能尝出来的”。老街口铁锅炒着本地“油栗”,倒进锅里掺着粗砂、冰糖,有的老板还混些桂花,“哗啦哗啦”翻炒声里,香味能飘到巷尾。小时候总流着口水围观,等阿姨用铁钳夹开一颗,烫得直甩手仍迫不及待塞进嘴里,栗肉粉糯裹着桂花香,暖得从舌尖漫到心口。到了晚上,还得吃顿热乎的固始鹅块,鹅肉炖得酥烂,汤锅浇汁各有吃法,撒上辣椒、花椒和本地的蒜苗,咕嘟咕嘟冒着火泡,最后嗦口粉条,辣得额头冒汗,却越吃越暖。在信阳人的秋天里,吃是头等大事。
信阳的秋,从不是“凋零”的秋,而是“沉淀”的秋。亦是“热闹的秋”,是茶园里的歌、板栗摊的香、鹅块锅底响,凑成了信阳烟火气里的诗。
若你秋天来信阳,记得带个空杯子装秋茶,带个空袋子装炒板栗,再带颗慢下来的心,走一走南湾湖的岸,爬一爬鸡公山的坡。你会发现,信阳的秋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品”的:品一口茶的醇,品一口栗的甜,品一口湖风的软,品一口日子的暖。
离别的时候总会舍不得,舍不得那杯没喝完的秋茶,那缕没闻够的板栗香,那片浸着余晖的南湾湖。但没关系,信阳的秋会等你,等明年,再把这温柔的时光,重酿一遍……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