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且以“传承”致“纪念”


王凌云

80年前,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消息,令全国人民热泪盈眶。今天,穿透岁月斑驳、告别鼓角铮鸣,历史的告白冲刷记忆的层叠,一代代中华儿女永远不能忘记,是谁成就了今日之中国,是谁创造了这美好的生活。

硝烟已远去,记忆有回响。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宛如一部史诗,在血与殇、火与光里,绵绵吟唱,时而低沉悲怆、时而高昂激荡。这首诗,荡气回肠,这首诗,豪迈悲壮,让我们难以忘怀,又不忍回想。但需铭记——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要立足本土,去传承。大别山是一座红色的山。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豫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挺起了民族脊梁 。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4架的“夜老虎”赵崇德,“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24岁就壮烈殉国的八路军名将叶成焕,平型关战役主要参战指挥员之一、八路军抗日将领陈锦秀,坚持大别山艰苦卓绝游击战、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的高敬亭……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信阳籍英烈就有13位。这些人,是大别山的儿女,是抗日的英雄。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老区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

要活在当下,去传承。今年以来,响应市委部署,信阳日报社通过回访健在的抗战老兵、重探抗战遗址、挖掘新史料、整理口述史、征集书信等方式,串联起了历史的记忆与时代的剪影。“抗战精神传承”正在进行时,记者们以老带新,用扎实脚步丈量历史厚重,用热血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把后人的瞻仰,凝聚成信念的力量,贯通成精神的链接。全媒体的立体阐述,让后来者,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追寻英烈的精神轨迹,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红色基因渗透血脉,抗战精神不断赓续,让一代一代人,永远“不要忘记”。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汲取磅礴奋斗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嘱托老区人民要讲好“四个故事”,加强“三项教育”,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新时代,要将抗战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有机结合,以“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凝心聚力加快老区振兴崛起,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八十载岁月流转,抗战淬炼的民族脊梁,已傲然挺立。要从纪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接续奋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