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第七中学 王房芳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梁启超先生此言,恰与岳喜红老师“敬业就是敬自己”的讲座主旨相映成趣。在这场启迪心灵的讲座中,岳老师以“爱业、勤业、精业”三境界勾勒出敬业的精神图谱,更以“精其术,竭其力,乐其业”的实践智慧为我们指明成长路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这份职业不仅需要“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治学态度,更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教育情怀。
“精其术”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韩愈《进学解》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岳老师强调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钻劲钻研业务,让我想起王崧舟老师为备好一节《枫桥夜泊》,曾研读相关文献二百余万字的治学佳话。语文教师的专业书架应当如百花园般丰富多彩——语言学著作是根基,让我们的教学言之有据;文艺理论是枝叶,使文本解读摇曳生姿;教育心理学是养分,助我们因材施教。犹记得为讲透《论语》中“仁”的概念,我遍览钱穆、李泽厚、南怀瑾诸家注解,最终在比较辨析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坚守,正是语文教师对“精其术”的最好诠释。
“竭其力”展现的是语文教师的职业操守。刘禹锡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岳老师提倡的这股韧劲,在语文教育中尤为珍贵。批改作文时,我们需如淘金者般细心筛选,从稚嫩的文字中发现思想的闪光;备课授课时,又要似匠人般精益求精,将每节课都打磨成艺术品。特级教师余映潮坚持“三备法”——先熟读文本形成初感,再广搜资料深化理解,最后设计教学实现转化,这种近乎严苛的工作标准,恰是“竭其力”的生动体现。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曾为准备《杜甫的诗》专题课,连续三天每天工作至深夜,但当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有思想的品评鉴赏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语文教师的幸福,往往就藏在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追求中。
“乐其业”彰显的是语文教师的精神境界。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经岳老师点化,成为我们乐业奋进的精神写照。语文教学之乐,在于见证文字唤醒心灵的奇妙时刻——当学生读完《背影》潸然泪下,当他们在辩论赛中妙语连珠,当他们的作文从空洞无物到情真意切,这便是教育最美的馈赠。我的书柜里珍藏着学生的读书笔记,那些逐渐深入的思考、日渐成熟的文笔,记录着他们精神成长的轨迹,也见证着我的职业价值。钱理群先生曾说:“教师应当是永远的学生。”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重读经典,常读常新,这种双向成长带来的快乐,是其他职业难以体会的。
岳喜红老师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命:语文教育不仅是谋生的职业,更是安身立命的志业。用爱业守护初心,以勤业夯实根基,靠精业追求卓越,最终在乐业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与满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我们以“书山问道”的谦卑姿态求知,以“乐业润心”的豁达胸怀育人,便能在平凡的讲台上成就不平凡的教育人生。愿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在敬业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让语文教育成为滋润生命的甘泉。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