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把剪刀


彭 伟

我家有一把珍藏多年的剪刀,硕大而粗糙,饱经风霜却刀口依然锋利,开启自如。

我回老家时,母亲向我讲述了它的来历。1961年,母亲被下放失去教师工作,几经辗转后于1968年回到息县乡下,在村里开了一间缝纫店。当时村里只有这一台缝纫机,周边村民不用耽误农活,比去关店集更方便,路程也更近。母亲自幼便擅长裁剪,能做衣服、被子,也会改衣服,收费低廉,或以小麦谷物折价抵扣,缝纫店得以维持生计。

村里有一家铁匠铺,铁匠手艺精湛且能吃苦,口碑极佳。一时间,方圆数里许多人找他打制农具、斧头、镰刀、菜刀等,大家都称他为“麻嘎子”师傅。一日收工后,“麻嘎子”师傅来到母亲店里,送给她一把亲手打造的剪刀,说:“你开缝纫店,没什么可送的,我用边角料费点力气敲打,做了这把剪刀给你用。”师傅走后,母亲向外婆提起此事。外婆说,“麻嘎子”以前做过你父亲(黄埔武汉分校毕业从军,任过少将旅长等职)的警卫员,忠心耿耿,人机灵手巧,会打马掌、大刀。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斗危急时刻,全靠他们几人持刺刀、大刀拼死肉搏,撕开突破口杀出血路,你父亲他们才从日军重围中突围。“麻嘎子”负过伤,后来回乡种地,娶了一位逃荒来的北方女子成家,开了一间铁铺。他手艺好、为人随和,活计不断,收了个小徒弟就以打铁为生。母亲问如何感谢他,外婆说:“他常来看望我,帮着做活计,懂得感恩。等秋收时给他些荞麦,谢过人家便是。”

淮河奔流,刻满沧桑的老桨奋力划动,激起层层浪波,呜咽如歌。遥望那遥远的北国,静静的顿河日夜流淌,有多少英雄故事在经历岁月洗涤后坦然述说于世人。这把剪刀母亲用了多年,两片刀口连接处滴缝纫机油,依旧用着顺手。如今母亲已经87岁了,再难从事缝补之事,便用布包裹剪刀,完好地收藏在柜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