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致敬,我的战友们!


王长江

又到一年“八一”建军节,又是一年军营往事难回首!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再回首,四十年前的战友身影又一一浮现在我们当年的从军记忆里。

1979年12月,我们上百名身穿绿色军装的热血青年冒着刚刚散去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硝烟,兴高采烈地从河南淮滨经信阳走进驻四川重庆的部队,随后又乘火车转汽车来到解放军13军37师111团。

新兵三个月集训期间,我和战友李洪其、赵得坤、肖传厚(已故)分到了111团高机连,符孔学分到二机连,范志斌、杨从友分到二炮连,张志学分到八连(钢八连),其他战友分到111团各个连队。当时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下连后,大家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在摸爬滚打中,这批淮滨兵都进步很快——肖传厚、范志斌、张志学率先当上了班长,我和其他战友先后担任副班长和班长。

在部队服役期间,我们先后在步兵、炮兵、通信兵、侦察兵等连队锤炼。由于学习认真、训练刻苦,战友们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不少战友获得“优秀士兵”等荣誉,部分农村籍战士在部队入了党。张志学入伍两年后开始从事新闻写作,并调任团政治处;符孔学和我调到十三军教导大队从事后勤工作。记忆中,1981年我部(111团)参加了重庆市市中区粮库抗洪抢险——当时粮库的米包、豆包每包都重达一二百斤。起初我们还踮脚择路而行,后来洪水漫涨,我们便踏水而行。“洪水就是命令”,战友们二话不说扛起粮包就往高处转移。连长陈再祥见年仅十五岁的我扛包时颤颤巍巍,当即命令:“小王你扛不动就别硬撑,在一旁协助就行!”但我坚持奋战到最后。1981年7月抗洪胜利后,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专程慰问参战官兵,特别表扬了驻渝部队的顽强作风。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我们这批战友陆续返乡,正值改革开放好时代——有的担任村干部,有的被安置工作,有的进城务工。由于天各一方,战友相聚甚少。如今大家陆续退休,见面机会渐多,便常相约小聚(约十天半月一次),重温战友情谊。

每每追忆军旅岁月,战友们仍精神抖擞——练兵场上的血性虎气、整齐划一的铿锵步伐、嘹亮的“一二三四”口号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回那个十八岁的火热军营。

从军经历是战友们一生的骄傲:因为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不后悔,永远感到荣光!值此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谨向战友们致敬:愿兵魂永驻,兵心长存,身体健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