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不久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包括养老服务师、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等17个新职业,智慧仓运维员、旅拍定制师等42个新工种。
从“无名无姓”到“有名有分”,又一批新职业“入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可以说,新职业的出现,是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综合结果。一方面,职业“上新”,强了信心,标志着产业分工更趋精细化,有助于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新工种“入编”,促进了就业,为求职者开辟了多元赛道,吸引人才向新兴领域流动,有效激发就业市场活力。
然而,部分新职业虽然“持证上岗”,但仍然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标准不清、专业人才不足等挑战。比如,有些新职业、新工种遭遇“不务正业”偏见;部分新职业存在入行门槛不一、岗位要求差异过大问题;类似养老护理员这样的新职业还存在专精化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
“入编”只是个开端,要让新职业更好发挥动能,还需持续关注、尽力托举。特别是要加速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职业标准明确技能图谱,人才评价建立权威认证,技能培训打通产学壁垒。人社部门、行业协会等可以出台针对新职业、新工种的职业技能标准,明确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准入门槛等,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薪酬制度,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同时,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让课堂对接车间,唯有产教深度融合,新职业才能成为稳就业、促发展的核心引擎。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新职业将映入我们的眼帘、改变我们的生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