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知了声声夏日长


陈茂声

双休日,几位酒友带上酒和特色小菜,相约到森林公园享受“天然空调”带来的野趣。

当我漫不经心地在茂密的林中小路上散步,树上清脆悦耳的“知了”叫声,不由得我停下脚步,回想起童年的快乐时光。

记得小时候,随着知了尖着嗓门,开始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不间断地鸣叫,便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开始喧闹起来。这对于天真的我,自然是新鲜和兴奋的,知道这是又一个夏天的到来。

烈日炎炎的午后,少有人外出,可我听到蝉鸣,捕蝉的心就痒痒。光着膀子、赤着脚丫偷偷溜出家,约上伙伴,把圆铁丝圈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粘上一层又一层蜘蛛网,钻林、爬树套机娘子(老家对知了的称呼),尽管热一身的痱子,甚至脊背晒得起泡也不在乎,乐在其中。

童年是顽皮的,捕捉的知了,为了看个真真切切,总会逗它叫,或放在透明的瓶子里,看它高频率地扇动翅膀逃生的模样,极具乐趣。有时候为防止它逃跑,我们就扯掉它的翅膀,让它在地上像蜗牛一样可怜兮兮地爬行。不过,大多会出于怜悯之心将它放生。

童年也是好奇的,我时常将伙伴手中的蝉翼要来,用米粒粘连在一起,做成小风筝,看着纯若水晶又有清晰脉络的风筝,兴奋得手舞足蹈。也曾幻想过,若能用蝉翼做成两个大大的翅膀,像蝉像鸟展翅飞上蓝天该多好。

夜雾渐浓,聒噪一天的知了许是累了,有一声无一声似婴儿在无望中有气无力地啜泣,渐渐安静下来。可此时,青蛙像是接班,“呱呱”地在池塘边、水田中叫个不停,每天几乎是在蛙鸣中缓缓进入梦乡。

过了年幼无知的少年后才知道,原来知了学名“蝉”,已在这个世界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了千年万年。按现代动物学分类,有叶蝉科、蜡蝉科等。《诗经》有“螓”“蜩”“螗蜩”的描述,《本草纲目》载: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古人对知了评价是很高的,由知了的蜕变与重生,赋予它高洁、通灵、复活、永生等寓意和象征。又因知了鸣声余音绕梁,赋予其一鸣惊人,象征平步青云;由知了周而复始,寓意子孙万代、生生不息;并且人们常说蝉联冠军,象征位居榜首、之意。至于为啥叫知了,许是它对季节的来临和天气的变化有预知的特异功能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知了属于夏天,炽热的盛夏,它以奔放的歌喉、激情的腔调,以及执着不知疲惫的精神,留住了夏,成为夏季存在的象征。

随着一场秋雨一阵寒,知了也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渐渐向人们做最后的告别。蓦然回首,已然走进夏的深处。每到此时,我不禁发出知了声声夏日长,岁月匆匆指间过的感叹。感叹时光无情,人生短暂。我时常想,人有时候不如知了,在人生旅途中,如果能像知了,先知先觉,知了知了,会少走很多弯路,少经历很多坎坷,就会多一些禅意人生!为此,真的希望时光的脚步慢一些。

一晃多少年匆匆流过,尽管家乡随时代的发展,脱胎换骨般富裕起来,可夏日酷热依旧,田地间的庄稼依然丰茂,树上的知了延续不变的基因喧闹着,就像在唐诗宋词里,传颂千年万载,这些,无疑也系着我绵绵的乡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