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 范敏
站在六年级教室的窗前,眺望着操场上那个正带领低年级同学打篮球的高个子男孩,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六年前的那个秋天。那时的子轩(化名),还是一年级班里那个让所有老师头疼的“小刺猬”。
开学第一周,我便收到了不下十次关于子轩的“投诉”:“老师,子轩抢了我的橡皮!”“老师,子轩推我!”“老师,子轩说我是笨蛋!”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似乎永远都在制造麻烦。他的课桌上总是乱糟糟的,作业本皱巴巴的像是被揉搓过无数次,更让人头疼的是他那一点就着的脾气——任何小小的冲突都能让他像只炸毛的小猫一样跳起来。
第一次与子轩妈妈见面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这位年轻的母亲脸上写满疲惫,说话时总是下意识地搓着手指:“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爸爸工作忙,平时都不怎么管孩子。”说到最后,她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我注意到,她手腕上有一道浅浅的抓痕,那是昨天子轩发脾气时留下的“战果”。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子轩的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与不安。这个看似强势的男孩,实际上是在用攻击性行为来掩饰内心的脆弱。记得有一次课间,我看见他一个人躲在楼梯转角,偷偷抹眼泪——原来是因为他精心搭建的积木被同学不小心碰倒了,而他的第一反应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针对子轩的情况,我制定了一套特别的“改造计划”。首先,我在班里设立了“情绪温度计”,让孩子们学会用颜色表达自己的心情。子轩第一次选择“愤怒的红色”时,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轻声问:“需要老师帮你降降温吗?”他愣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
其次,我创造机会让子轩体验“被需要”的感觉。比如让他当“课间小助手”,负责整理图书角的书籍;或者做“午餐小管家”,帮同学们分发餐具。这些小小的责任像魔法一样,慢慢融化着他心中的坚冰。记得他第一次完成任务时,我特意在全班面前表扬他:“看,子轩把图书角整理得多整齐!”那一刻,他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自豪的转变,让我至今难忘。
与此同时,我也在悄悄改变着与子轩妈妈的沟通方式。我不再只是简单汇报子轩的“罪状”,而是会先分享一个他的进步,哪怕再微小:“今天子轩主动把橡皮借给同桌了。”渐渐地,这位焦虑的母亲也开始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
二年级下学期的一个雨天,发生了关键的转折点。那天放学时雨很大,我看见子轩站在走廊上望着瓢泼大雨发呆。原来他忘记带伞,而妈妈因为妹妹发烧没能来接他。我主动提出送他回家,路上他忽然问我:“老师,为什么爸爸从来不来接我?”这个简单的问题里包含的失落,让我的心揪了一下。
从那天起,我会有意无意地给子轩讲一些关于责任和成长的故事,也会在班级活动中设计一些需要父子配合的环节。虽然他的父亲依然很少露面,但子轩慢慢学会了用其他方式获得成就感——通过努力学习,通过帮助同学,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到了四年级,子轩已经成了班里的“调解小能手”。曾经那个一点就炸的“小刺猬”,现在会主动帮助解决同学间的矛盾。有一次,两个男生因为抢篮球差点打起来,是子轩走过去说:“要不我们轮流玩?我当裁判。”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他身上闪耀的光芒。
如今,站在毕业季的门槛上回望,子轩的蜕变就像一场美丽的奇迹。那个曾经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现在是我们班的班长,是低年级同学眼中的“大哥哥”,是运动场上的明星。上周的家长会上,他的妈妈含着泪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子轩……”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播下的种子,可能不会立刻开花,但只要用爱心和耐心持续浇灌,终将迎来绽放的时刻。子轩的故事告诉我,每个“问题孩子”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天使。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内心那个更好的自己。
看着操场上活力四射的子轩,我不禁想起他最近在作文里写的话:“我要像太阳一样,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是啊,这个曾经浑身是刺的男孩,如今真的长成了一个小太阳。而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