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园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平凡教师的“不平凡”答卷


羊山新区第三小学 孟冉

站在三尺讲台十年,我时常想起陈寅恪先生的“四不讲”——不讲前人、近人、外国人或自己讲过的内容。这位国学大师的执着,像一盏明灯,照亮我的教育初心:教师或许平凡,但课堂绝不能流于平庸。

备课:一场与未来的对话

“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这九个字,是我职业生涯的锚点。

记得刚带一年级时,孩子们瞪着圆溜溜的眼睛,手里总忍不住摆弄橡皮。一堂“10以内加减法”,我设计了“数字捉迷藏”游戏:教室变成“数学森林”,孩子们举着算式卡寻找对应的“树洞”。当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喊出“老师,7+3真的等于10”时,我忽然明白:备课不是写教案,而是为孩子打开一扇看见数学之美的窗。

到了六年级,课堂变成了思维的战场。一道应用题,我会故意留下“陷阱”,等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时,再引导他们抽丝剥茧。有同事问我:“何必自找麻烦?”但我相信,教育不是灌输答案,而是点燃思考的火花。就像帕克·帕尔默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完整。”每一次深夜伏案修改课件,都是在与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对话。

改错本:藏在错误里的礼物

去年班里有个男孩,计算题总错在进退位。我照例画上红圈,他却把本子摔在地上:“反正我永远学不会!”那天放学,我留下他,摊开改错本:“你看这道题,38+17,你把十位算成3+1=4,其实3是30,1是10。”我用彩笔把数字拆解成小方块,他忽然抬头:“老师,30加10是不是像搭积木?”那一刻,我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改错不是审判,而是和孩子一起重建知识的城堡。

如今,我们班的改错本成了“宝藏册”。学生用蓝笔写错误原因,红笔订正,还会在空白处画上哭脸或笑脸。有个女孩在一道难题旁写道:“今天终于打败你这个‘小怪兽’了!”这些稚嫩的笔迹,让我想起克拉克的墓志铭:“我从未长大,但也从未停止过生长。”

课堂: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陶行知先生说:“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这句话,我贴在办公桌上十年。

五年级学“方向与位置”时,检测卷上一片“哀鸿遍野”。我没有急着讲评,而是搬来盆栽、玩具熊,把教室变成“方位迷宫”。“请把熊猫放在书架东北方30厘米处!”孩子们又笑又闹,却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相对位置”。课后一个小姑娘悄悄塞给我纸条:“原来数学真的有用!”

这样的瞬间,总让我眼眶发热。去年教师节,曾经的学生小林回校看我——他已是大学生,却还留着三年级时我奖励的“免作业卡”。“您当年说,这张卡代表‘我相信你’,它比十张奖状都珍贵。”他这句话,让我更坚信:教育最美的回报,不是分数,而是某天突然发现,那些播下的种子早已悄然发芽。

奖励:藏在细节里的魔法

我常在包里备着棒棒糖、巧克力之类的小零食,但最好的“甜头”,是让孩子看见自己的光。

低年级奖励文具,高年级发“免作业卡”,这些只是表象。真正让我骄傲的,是让学生自出考题。上周五,一个男孩出了一道“奶茶店定价题”:“原价12元,买三送一,全班45人每人一杯,最少花多少钱?”孩子们边算边嚷:“老师,下次去春游就用这招!”看着他们眼里的狡黠,我突然想起波利亚的话:“一道好题能像一扇门,带学生进入完整的理论领域。”

最特别的奖励,是五年级的“目标清单”。孩子们写下心仪的饮料:奶茶、可乐、柠檬茶……期末达标时,我捧着箱子挨个兑现。有家长不解:“这不是纵容喝饮料吗?”但我知道,当某个孩子颤抖着写下“我想考上重点初中”时,那瓶可乐早就不再是糖水,而是希望的具象。

结语:萤火虽微,愿为其芒

朋友问我:“整天忙备课改作业,不累吗?”累,当然累。但清晨走进教室,听见此起彼伏的“孟老师早”;改错本上突然冒出的“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我考上大学啦”……这些零星的温暖,像暗夜里的萤火,照亮我平凡的教育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我说“吾心也无涯”。我愿永远做那个提灯的人,在孩子们的数学世界里,留下一串待解的谜题、一份犯错的勇气、一簇好奇的火苗。正如我的开头所写:“我平凡,但绝不平庸。”这既是誓言,也是答案——教育的美好,从来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日细碎的坚持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