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用50年和童年告别


——《外婆的村庄》创作后记

唐 哲

在小学及以前,我多在安子营镇淇河姜庄的外婆家度过。夏日炎炎,无处躲避。夜晚,我在外婆轻摇的蒲扇下于院外小广场酣睡。清晨醒来,凉爽宜人。然而,上初中后,我去外婆家的次数渐少。15岁离开故乡去伏牛山三线厂后,几乎再没回去。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加上已脱离童年巢穴,我对外婆的依赖渐少。但岁月流转,外婆家的日子成了我生命中最美的回味,常跃然笔下。

好作品源于心而非笔。创作《外婆的村庄》时,我自问为何而写,答案是听从内心。作家写作应听从心灵,喜欢才能写得真实、出色。在创作迷茫时,我提醒自己:要什么?与其听名家高谈阔论,不如倾听内心,了解兴趣和表达欲望。于是,我依内心指示创作。反思过往,我一直在不自觉地听从心灵书写。童年和故乡是我创作的沃土和源泉。回顾30余年儿童文学创作,我似乎从未离开过童年。其他作品也或多或少有儿时的影子。作家无论想象多卓越,都需扎根现实,才能感情充沛,细节丰富,真实感人。童年是作家的创世纪。

《外婆的村庄》的内容早已在心中酝酿。每次离开外婆家,那种纠结无奈的情感便悄然滋生,不知不觉中扎根心田。岁月流转,我在异乡奔波,无数个夜晚仰望星空,夏夜的风吹过耳畔窗前,推着自行车穿过古都秋雨时,无语而泪的感触悄然发芽。

《外婆的村庄》如涓涓溪流,清凌凌地从心间流出,朴拙天然。我如搬运工般忠实地将心思迁徙到纸上,又如琴师在清风中悠然拨动琴弦,给自己倾听。重回童年,踩雪地的脆响,沐浴阳光,享受纯真时光,捕捉云朵的微笑……当溪流汇成江河,种子长成麦穗,我知道该收获了。

从落笔到成形,是漫长岁月的酝酿。如同无花果的采撷,不仅是果实,更是情感的凝结、岁月的恩赐、深厚的积淀。创作过程幸福安详。写作不能投机取巧,我擅长用心感受而非应景写作。那些生拉硬拽、半生不熟的作品,对真正写作是不负责任。

《外婆的村庄》在我心底酝酿多年,普通的树木、小屋、院落变得恬淡古朴,寻常人物变得鲜活。曾经的一切潜移默化成震撼心灵的记忆。像蜜蜂酿蜜,原料质变为甘甜蜂蜜。《外婆的村庄》就这样由无到有、由青涩到成熟。或许有人指责它脱离时代,但三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

漫长的书写,治愈的文字。愿岁月静好,我慢慢写,小读者慢慢看。待我年迈,你们长大。我用50年和童年告别,却发现它依然站在书房窗外,金光灿灿,亲切如初。这段文字是我对童年的深深眷恋,也是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外婆的村庄,是我心灵的港湾,是我创作的源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每当我提起笔,那些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让我无法停歇。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将那份纯真、那份美好、那份感动传递给每一个读者,让你们也能感受到我心中外婆的村庄。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我与外婆村庄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的创作也永不停歇。我会一直写下去,用我的笔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我心中的感悟。愿每一个读者都能在我的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温暖。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