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京深社区解锁“三无”微小区治理新路径——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韩 蕾

小区面积小,人口数量少、维修项目多、物业费收取难的“三无”微小区,是基层社区管理的堵点和居民宜居的痛点。

如何让这种住户少且有管理需求的“三无”微小区变成有组织领导、有专业管理、有自治参与、有活动支持、有多元赋能的“五有”微小区,浉河区湖东街道京深社区大胆尝试,探索出了“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生活服务公司+党员服务”的“三无”微小区治理新模式。

“目前社区已经有9个‘三无’微小区通过这种方式,变成了‘五有’宜居小区。”京深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莹告诉记者,生活服务公司负责日常保洁、基础设施维护等服务,每周固定半日或一日为线下服务日,住户可现场办理事务,日常需求可通过微信群线上沟通处理,让居民实现“随时随地”有人管。 位于浉河区湖东大道的大众会海小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小区。该小区建成时间长,住户少,物业费收支不平衡。物业提出增加费用维持运转,居民难以接受,协商未果后,物业于2022年2月份撤出,小区沦为“三无”状态。因为遗留问题多,居民也没精力进行自管,小区陷入了“要人管”却“无人管”的窘境。

为化解这种窘境,京深社区联合“支部联支部”单位,通过多方论证协商、线上意见征集、线下座谈交流,最终促成居民达成共识:由每户每年缴纳500元服务费,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实施日常管理。

“生活服务公司进驻后,提供了安装门禁监控、卫生保洁、垃圾清运等基础物业服务,居民也得以低成本享受专业服务。3年来,小区居民对生活服务公司一直都很满意。”李莹告诉记者,大众会海小区的成功经验,给社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遇到类似小区时,社区开始积极推行这一模式,大胆尝试。

“尽管有所耳闻,但其他同类型小区居民毕竟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当我们提出生活服务公司进驻时,大多居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李莹表示,为了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征集意见,制定方案,并通过召开居民大会的方式选优配强小区物管会,对生活服务公司服务质效进行监督、协助解答居民问题、收集居民诉求。这种方式有效促进了社区、物管会与生活服务公司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形成了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功能型党支部名单、社区监督情况、物管会反映事项、服务情况均‘上墙’,让居民一目了然。”李莹指着社区一家属院墙上的“京深社区小区服务明白栏”告诉记者,“每个楼栋里还张贴了楼栋长、服务经理的姓名、电话,并且根据不同楼栋情况打造了楼栋文化墙,提高小区宜居程度。” 不仅如此,社区深入挖掘小区党员资源,引导其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与物管会对接、协商并提出建议,同时依托党员活动日,在小区内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让居民从小区治理的“受益人”向“参与者”转变,共同营造安全、整洁、友爱的生活环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