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悠悠古茶道


丁大成

初冬的一个午后,阳光有些温暖,我们迎着微凉的风,漫步在商城县冯店乡界岭洼古茶道。古茶道两旁茶园古茶树上的花还在开,星状的繁花如霜似雪。茶叶树为山茶科,是古老的树种,先人神农氏以东方人的智慧,取其叶加工成饮品,衍生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自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陆羽(733—约804年,湖北天门人),足迹全国遍访茶山,于上元初年(760年),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得到世人的认可,被尊称为“茶圣”。该书“卷下·八之出”里曰:“淮南(茶):光州上”,光州即现在的信阳市辖区,信阳茶养在“深闺”有人识。北宋的苏东坡谪居黄州,品了信阳茶也说:“淮南茶信阳第一”,大大地促进了信阳茶的发展。信阳茶的贸易随之兴旺发达,通过水陆路远销海内外。

冯店乡内古茶道,是信阳茶直达武汉茶叶集散地的古茶道之一。这条古茶道,始于唐初,北到固始、息县、淮滨北,南达武汉南。南北商人沿着这条古茶道,将信阳茶行销外地,又将外地物产贩回当地,丰富了商品经济。随着信阳茶声名鹊起,这条古茶道更加繁忙,吱呀吱呀的挑扁担声,吱辚辚的推独轮车声,还有嘚嘚马蹄声,日夜不息。

古茶道的繁华,也带来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仅冯店乡境内10余公里茶道,路两边客栈、饭店、茶馆、商铺几十家,尤以郭店、街角、界岭洼、大界岭最为兴旺。南北客商在这里打间、过夜、或者交易,然后规划下一个行程。因这段古茶道山路较为崎岖,当地不少山民充当挑夫。清末民初,有个叫“严伢子”的年轻挑夫,能将300斤的茶担,一口气从郭店挑到大界岭。商业经济的发展,三教九流,也出现引领地方风尚正气的乡绅,“一里三座桥,五里一阁老”,尤以陈、王、严、郭四阁老最为有名。还有“一里三座桥,三里莲花水中漂。一条金鱼往上游,游到界岭不出头。”南北客商唱着这首民谣,挑着茶担,体验这段古茶道的曲径通幽之美。

随着商(城)麻(城)公路的开通,尤其106国道通车,省际道路改建,衍生出新的人文景观,古茶道逐渐冷落车马稀,界岭洼古茶道成为遗址。

界岭洼古茶道遗址,南北走向,于界岭洼村民组至大界岭约2公里,又从大界岭延伸到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两路口村桃洼村民组。该古茶道遗址最宽处3米,狭窄处0.33米,山路蛇行自山谷至山岭。大部分路面尚存,可见整齐的石岸,光滑的石板路、石坎,青石板上独轮车车痕。古茶道两边不时出现屋基、石墙、残垣,可见当年的辉煌。

一路在茶叶花的芬芳中到大界岭。大界岭为商麻分界岭,岭正中有花岗岩石雨淋碑两通,为分界碑。北碑为河南所立,碑文密麻多已不清,只看清上款楷体“康熙”二字。南碑为湖北所立,碑刻繁体楷书,上端横刻“黄州府”,下端横刻“界碑”,正中竖刻“麻城县东界”,左右分别竖刻“北至商城八十里”“南至麻城一百里”。东西山头各有“玉皇楼”庙及无名小庙,为往来客商祈福保平安所建。

这通已辨认不清的河南界碑,大概承担述说一段古茶道历史的重任,因时间久远,要说的话太多,密密麻麻,风侵雨蚀,只留下立碑年代“康熙”二字。这未免遗憾,好在这段悠悠古茶道还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