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第二高级中学 李家全
不知什么时候,那个红绿灯路口多了一个卖包子的小摊。 以前,我匆忙赶路,只是注意到一个男人总一大清早坐在摊位前。
男人大约四十多岁,很魁梧,也很朴素。
每次看到他,他总在一边低头看手机,一边等待顾客。
很少见有人上前购买。我心想:生意不会多好吧?所以,一直没有光顾过。
那个路口每天川流不息,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的人非常多。应该说,卖包子的人还是很有眼光的,会选地方。美中不足的是,摊位紧挨着公厕,而且几乎是正对着公厕的门。也许,当初他或者她选择这个地方也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了,只是,没有更合适的位置留给他们了。
城市的小个体户,小经营者,也有着他们的激烈竞争。我就曾看到有不少卖快餐的小个体户封疆裂土,划疆而治,地面上用漆喷着“鸡蛋灌饼”“麻辣烫”“肉夹馍”之类字样。
生活不易,由此可见一斑。
城市管理者温情管理,对此现象网开一面,给底层人民以温暖,值得点赞。只要不过分影响市容市貌,保持良好秩序,就没什么不能容忍。不仅方便了顾客,而且增加了底层人群的收入,也给城市带来了烟火气,一举多得。 卖包子的人,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日未出而出,守候着一家人的生计,可以想见多么辛苦。 这个暑假,我经常早晨去公园锻炼。有一天,听同事说他家包子还不错,忽然也想去买几个包子尝尝。肉包子两元一个,素馅的一元一个。价格还算便宜。 这个时候,卖包子的人换成了一个女的。扎着马尾,年轻,漂亮,白净,也很热情。旁边还有个小姑娘,应该是她的女儿。 几个大笼屉,分门别类,井井有条。 不一会儿围拢来几个顾客。女人从不同的笼屉里熟练地拣取顾客要的不同种类的包子,装好袋,递到顾客手中。 那包子果然好吃。白白的包子,软乎乎的,像个棉团。馅儿大,皮薄,味道可口。一连几天,我家孩子都念着要吃包子。看来,以前我是误会了,带有成见。 这一家三口,应该就住在附近。有一天,我看见男人骑着把空笼屉带走,换女人和孩子的一幕。这才明白,早班男人先来,肯定是心疼女人和孩子。他们夫妇俩要起多早蒸这么多热腾腾的包子啊!然后,男人对女人说,你先歇会儿,我先去卖。那时,天刚亮,路上行人还很少,卖包子的人也不多。但总归还是有顾客,他们想多卖点,所以,就把时间拉长了。 女人当班大概是在七点以后。那个时候的顾客最多。女人手脚伶俐,热情大方,应付自如。 有一次,我和儿子晨练完,去买包子,那会儿正好没有顾客。我看见那个卖包子的女人与另一个女人在拉扯。走近后,才知道原来是卖包子的女人硬要送包子给旁边卖杂粮煎饼的女人,而卖杂粮煎饼的女人要给钱,卖包子的女人很着急,说什么也不要她的钱。这让我对卖包子的女人刮目相看了。 我要了四个肉包,两个豆腐包,四杯豆浆。女人帮我拣取,那个小姑娘也在一旁帮忙,拿塑料袋装好。 刚好红灯变绿灯,我和儿子要骑车离开。我听见卖包子的女人在身后小声提醒我们过马路“要小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