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全
不知什么时候,那个红绿灯路口多了一个卖包子的小摊。
往日,我总是步履匆匆,仅留意有个四十多岁的魁梧男子,一大清早便坐在摊位前。
他模样朴素,时常一边低头看着手机,一边静候顾客光临。
只是,鲜少有人上前购买,我暗自思忖:这生意怕是不太好吧?也就一直未曾光顾。
这个路口车水马龙,卖包子之人选的位置倒也巧妙。只是摊位紧挨着公厕,稍显美中不足。
城市的小个体户,小经营者们,也有着他们的激烈竞争。我曾看到有不少卖快餐的小个体户们封疆裂土,划疆而治,地面上用漆喷着“鸡蛋灌饼”“麻辣烫”“肉夹馍”之类字样。
生活不易,由此可见一斑。
城市管理者温情管理,对此现象网开一面,给底层人民以温暖,值得点赞。只要不过分影响市容市貌,保持良好秩序,就没什么不能容忍。不仅方便了顾客,而且增加了底层人群的收入,也给城市带来了烟火气,一举多得。
卖包子的人每日在此,默默守候着一家人生计,着实辛苦。
忽而有一天,听同事夸赞他家包子不错,便心生好奇想去尝尝。
这个时候,卖包子的人换成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扎着马尾,漂亮,白净,也很热情。旁边有个小姑娘,应是她的女儿。
几个大笼屉,分门别类,井井有条。
不一会儿,围拢来几个顾客。女人手脚麻利地笼屉里拿取包子,装好袋,递到顾客手中,应付自如。
那包子味道确实不错。白白的包子,软乎乎的,像个棉团。馅儿大,皮薄,味道可口。肉包子两元一个,素馅一元一个,价格也很便宜。一连几天,我家孩子都念着要吃包子,先前我对他们的成见也自然而然地消散了。
这一家三口应该就住在附近。有一天,我看到男人骑车带走空笼屉,换女人和孩子守摊,这才明白男人是心疼她们。他们夫妇早起蒸包子,定是十分辛苦。那时,天刚亮,路上行人稀少,买包子的人也不多。但他们为了多卖点,便拉长了营业时间。
有一次,我和儿子晨练完去买包子,正巧没其他顾客。只见卖包子的女人与卖杂粮煎饼的女人在相互推让,原来是女人要送包子给对方,而对方执意要给钱,卖包子的女人满脸真诚,坚决不收。这一幕,犹如一幅温馨的画卷,让人心生暖意,也让我对她的善良与大方又增添了几分敬意。
我买了包子和豆浆,女人和小姑娘帮忙装袋。绿灯亮起,我们离开时,女人轻声提醒过马路要小心。那温柔的话语,如同春日的微风,轻轻拂过心田,让人心头一暖。
我想,那美味的包子定会一直温暖着人们的味蕾和心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