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拔罐的四个误区


拔罐疗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2000年前的西汉医书《五十二病方》就记载了“角法”,就是指用兽角制成的杯罐当工具拔罐。拔罐疗法以玻璃罐、竹罐、抽气罐、动物的角等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药煮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对局部的牵拉和吸附,实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拔罐有医疗和保健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在家自行操作的拔罐常以保健为目的,一般拔在后背、腹部或大腿等相对平坦的部位,以玻璃火罐或负压真空罐为主,能达到缓解疲劳、放松心情、助眠、促消化等作用。临床发现,拔罐时,很多人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认为拔罐后罐子吸附在身上的劲越大越好,时间越久越好,最好能拔出水疱或把皮肤拔得黑紫才管用。

误区一:罐子吸附在身上的劲越大越好,时间越久越好。拔罐可以祛除湿气、缓解疲劳,因此很多人认为,罐子吸附的劲越大,吸附在身上的时间越久,拔出的湿气就越多。有时拔的时间太长,罐子下会出现小水疱,会让人误以为是大量湿气被吸出了体外。其实,中医的湿气泛指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致病邪气,不应简单理解成罐子下拔出的水。

(未完待续)(张一格)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