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缸窑遇见陶瓷


李永海

转眼间,秋天来了,金色稻田与公路、村庄、远山、蓝天白云相映成景,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秋日画卷。

多年前,我脱下军装穿上税服,有幸,固始县方集镇成为我工作的第一站。在方集镇境内有个缸窑村,盛产陶瓷器,全县唯一。

据史料记载,缸窑烧造陶瓷器,自明末清初至今,已逾400年历史。采用当地细腻油滑的黏土烧制的陶瓷,大到有一人高的水缸、米缸,小到十多厘米或者更小的酒壶、硫酸坛子等盆盆罐罐,品种繁多,方圆百里远近闻名。这里的陶瓷器曾经远销鄂北皖西等多个省、市,供不应求。

近期,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参加固始县作家协会开展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采风活动,目的地就是大别山腹地豫南固始县方集镇“老缸窑”,也就是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近年,缸窑借力该产业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

古人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久经历史的风霜,如今的陶瓷技艺已经变得炉火纯青。

放缓脚步,我们来到了缸窑一个宽大的陶瓷馆。只见里面架子上摆放着许多陶瓷品,以及未经烧制的瓷坯,还有许多大的转盘和陶泥。一位上了年纪的制陶师傅拿了一块陶泥,先在大转盘上拉坯,用脚将机器开启,然后将陶泥放在上面,随着陶泥在转盘上上下移动,从粗慢慢变细,从细慢慢变粗,并用工具在里面挖出一个孔,渐渐的,一个好似杯子的瓷杯成型了。眼花缭乱中,让我们看得如痴似呆。陶瓷,这一看似平凡的物品,其实背后蕴含了制陶师傅无数的心血和智慧。精美的瓷器是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也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泥土演变而来,光鲜美丽的外表下,很少能想起它们曾经承受过脱胎换骨的过程。陶瓷,粗糙,内敛,克制,有一种远古而神秘的美。老缸窑的陶瓷,有一种禅意在流动,怡目怡神,养心养志。

不用说,倾情于古陶遗韵的人,都会深入叶脉般伸延的光阴深处,以探寻老缸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脉,追索那些久远的往事。故乡,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河南开成集团董事长胡启成,这位土生土长的固始小伙子,几经数年打拼回来,投资兴建了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在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固始人的朴实与温暖、憧憬与未来,还感受到了浓郁的乡愁。只要你走进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就仿佛走过时代的交响。只要你走过一座座古窑址,你的心就会融化成一个音符,在陶艺世界里流动,在美景中流动,像掀开一封优雅的信笺,寄给你满满的记忆。仿古生产的秦砖汉瓦、已大量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中使用,整体效果古色古香,独特新颖。近年来,缸窑还依托自然村田园风光、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等,深入挖掘陶瓷文旅资源,推进村庄向景区转型,融合提升,以“活化利用”护住乡土,以“文化乡愁”守望家园,以“产业赋能”凝聚乡亲,让“老缸窑”从古而来、向新而生,传递生生不息的炉火,讲述荡气回肠的史话,闪耀着新时代的荣光。

大美缸窑,盛世凝眸。

在秋阳的映照下,映入眼帘的每一个陶瓷,都是绝美的画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