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修鞋匠陈师傅——

传统老手艺 恐无后来人


本报记者 张方志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概三十年前,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以劝人勤俭节约,那“缝缝补补”里的物件必然包括衣服、鞋子,甚至是一双袜子。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缝缝补补”的现象已不再多见,而那些操着“缝缝补补”传统技艺的手艺人也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8月30日上午,记者打算将一双鞋帮有些破损的运动鞋拿去缝补,结果在中心城区找了多条街也没找到补鞋的摊点。最后,在他人的指点下,记者终于在广场东路找到了一位补鞋匠。

补鞋匠名叫陈邦仲,祖籍四川,今年57岁,十六七岁时就开始为人补鞋。简单介绍后,记者将破损的鞋子脱下递到陈邦仲眼前,请他将破损的地方缝一下。但是,陈邦仲却否定了这个提议。“别缝,缝得难看,用胶水粘一下就行。”陈邦仲如是说。

布质的鞋帮怎么粘得住?记者忍不住向陈邦仲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你看现在谁还这样补鞋帮子?打补丁的鞋子没人穿喽!”陈邦仲一边用胶水粘着鞋子,一边说。

陈邦仲告诉记者,现在来补鞋的市民越来越少,来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女士,男士少,年轻人则更少。“女士拿来的鞋多是皮鞋,开胶、裂底的问题较多,补鞋帮的很少,像你这种要求还用以前老办法补运动鞋的我一年也见不到几个。”

陈邦仲坦言,如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衣服、鞋子破了,就再买新的了。

由于补鞋量减少,陈邦仲说他如今的生意并不好,只勉强糊个口。“三十多年的手艺以后会有人接班吗?”记者问道。“你看看市内还有多少补鞋、修伞、修手表的?年轻人没人再学这个了,不体面,也不挣钱,谁还学?”陈邦仲摇着头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