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顺
(接上期)
见此情景,龙泉寺、白果庙两方住持心急如焚,都想出资修桥,以彰功德。但在谁修上,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最后在当地士绅的斡旋下,双方遂议定合建此桥。龙泉寺建平桥,白果庙建拱桥,各宽4尺,连接成一体,因而变成了“鸳鸯桥”。
据94岁的李家寨村民王庭明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李家寨古驿道上有七桥八塘,其中鸳鸯桥位列第三座桥,之所以称为“鸳鸯桥”,是因为随着李家寨经济发展,原仅一米多宽的驿道桥已不能满足日益繁忙的交通需求,当地人在原拱桥基础上又加宽半幅板桥。这种解释虽没有上一个故事引人入胜,但也道出了当时的实情,更贴近真实的历史。
后来,107国道通车后,鸳鸯桥的交通作用锐减,但仍发挥排涝泄洪的功能。如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鸳鸯桥依然坚固如初。2021年底,107国道扩宽升级改造工程全线通车,鸳鸯桥距离国道更近了,到鸡公山旅游的细心游客会在李家寨镇北500米的国道西侧一睹鸳鸯古桥的芳容。
八步桥
说起老信阳城内最短的桥,土生土长的老信阳人大多都知道是“八步桥”。八步桥娇小玲珑,桥体由四块青石条两两相拼,每块石条宽约0.8米,长约2.5米,成年人八步可通过此桥,故得名“八步桥”。
八步桥位于南关清真寺旁的清真街与成功路交接处,新申河从此流过,从八步桥通往民权街的一条背街小巷为八步桥小巷。八步桥是老信阳城一个标志性建筑,久而久之,就成为市民用作指代方位的参照物。
该桥经始年代已无处考证。据《重修信阳县志》记载,清光绪元年,妥万发重修;宣统元年,该桥被大水冲毁,后由双林寺僧三德募捐重修,万敬堂募集资金购石条三百尺以助之;民国四年经龚杰臣第三次重修。
八步桥原址在信阳古八景之一“奎楼晚照”老城墙脚下,昔日,站在奎楼可远眺贤山夕阳,也可俯瞰小桥流水美景。
20世纪60年代,八步桥西通道受阻被拆迁至下游40米左右的河道上。新八步桥除取用老八步桥部分石材外,连破旧的青石桥板都换成水泥预制板,桥身也比老八步桥长了许多,可惜老八步桥的古典风韵已荡然无存。
与市内喧闹的街道比,八步桥周边显得尤为幽静,一边是清真街老街坊,一边是21世纪初在破产企业市皮革厂原址上建起的柳堤春晓小区。
陈德桥 五茶桥
据知情者透露,安放在北湖郊野公园内的陈德桥、五茶桥等古桥,都是信阳籍苏州古桥专家姚文仁在江南水乡出资购买因修路被弃置荒野、因洪灾被冲埋山涧的古桥,姚先生购买后亲自修复、无偿捐建,充分表达对家乡的拳拳爱心,为北湖郊野公园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具有厚重的文化氛围。
据载,陈德桥建于南宋孝宗时期,宋代名相、诗人陈俊卿仁勇忠谠、功德兼隆。当时苏州建好一座石桥奏请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赵昚(音shèn)赐名,宋孝宗遂以陈俊卿功崇德钜将该桥赐名“陈德桥”。
五茶桥建于清光绪年间,在茶圣陆羽隐居著作《茶经》的湖州,官府为弘扬湖州茶文化,以陆羽、卢仝、郑板桥、诸葛亮、乾隆之名,建茶圣、茶仙、茶怪、茶神、茶皇等五座桥。五茶桥点缀在北湖郊野公园潺潺小溪间,如同五颗璀璨的珍珠熠熠生辉。
时光从申城古桥下静静流淌,岁月又在此缓缓堆积。这些来自申城周边深山的原石,经历千锤万凿的磨炼,终能为人间通衢赋能,如今有的依然默默承载车水马龙,有的静静守候荒野乱石,或“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它们曾经的负重和辉煌。 (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