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清明节时节,阴雨绵绵。这对老五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老五的茶场就在街后的那座山上,他知道清明节前的阳光很值钱,每天的阳光都值好几万呢!老五仰起头看看阴阴的天,自言自语地说:“唉,这雨下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下午的雨刚驻,天上就露出了暖暖的阳光。老五决定要亲自上一趟山,在半山腰里,他看到了自家的那片茶园,伸手拨弄一下茶树,在心里念叨着:“还好,只是雨水大,收成是要差一些。”
老五继续往上走,山顶上有一个唐宋祠,唐宋祠里住有一位道人,每年采茶时候老五都要去看看他。想到这些,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直奔山顶。唐宋祠的大门紧锁着,看看锁眼,已经生锈了,看来锁门已有一些时日了。去年来的时候,道人曾说明年的茶叶胜往年,可如今比往年要差一些,难道道人害怕找他,偷偷溜了?于是苦笑了一声,怏怏地下山了。
老五走着走着,眼前突然一亮,山坡上的树林下已然冒出一根根蕨菜。蕨菜他是认识的,但旁边还有一大片像是蕨菜类的植物,长得十分喜人。那植物有一根粗壮的杆子,头上的芽叶蜷缩成一个椭圆,浑身上下裹着厚厚的绒毛,远望像是一根竖直的豆芽。老五心想,这应该也是蕨菜类植物吧。于是便爬上山坡,不一会儿就采摘了一小堆,两手一手抓起一把,沉甸甸的。老五心想,今天总算是有了收获,回去搞个山菌野菜汤下酒,也不枉上山一趟,想到这儿,情不自禁地哼上了心爱的花鼓小调。
“大侄子,啥事这么高兴呢?”护林的幺叔打上了照面。
“幺叔,我采了一把野菜,夜里到我那儿喝两盅哈!”
幺叔定睛一看:“老五啊,不是我说你,这哪是野菜呢,叫啥呢?”
“您老没见过?”
“我在山里好歹也混了几十年,啥没见过?可就从来也没见过你这东西,还真是稀罕了呢。”幺叔沉下脸说:“山上的野东西可不能随便吃!你幺婶是咋走的,你不知道?”
老五清楚得很,那年幺婶刚嫁来不久,就是吃了这山上的毒蘑菇不治身亡的,大家一提及此事,幺叔便鼻子一把泪一把的,得说道半天。
老五看着这肥嫩嫩的野菜,还是舍不得丢下,他打算回去上网查查,研究研究再说,于是紧紧抓住两把野菜快速下山来。
刚到山脚,遇见要上山采野菜的朱大嫂,大嫂眼睛亮,发现了老五手上的东西首先发了话:“大兄弟,你这拿的啥?”
老五看到朱大嫂,也正想请教呢,说:“这是啥?您不知道?”
“不知道,我整天在山里跑,还从来没见过,真的不知道是啥?或许是野菜,也或许不是。”
老五心里犯嘀咕,仔细地回想一下,山上这东西自己还真的没见过。回到家,他急忙打开电脑,输进图片,眼前蹦出了“薇菜”这个词。薇菜质脆,味美少纤维,含蛋白质、有机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在国际上享有“无污染菜”之誉,正常人经常食用大有益处。老五看到后心中大喜,可心里还是不信,这是薇菜吗?难道真有这样的好事?
已是傍晚,老五的车在弋阳县生态研究所停下了。老五急切地下了车,便往研究所里冲,一头碰上准备下班的杨光。
“唉唉唉,我说谁呢?老同学来啦,有啥事儿呢?”
“有个急事找你,你这不下班了吗?我们找个场儿坐坐。”
不由分说拉着杨光就走。他们来到一家茶餐厅,这里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轻车熟路地选择靠墙的老地方坐下。
“你让我请的领导、好友参加茶叶采摘仪式,我都请好了,你来个电话说一声就可以了,何苦还要大老远地跑一趟?”杨光埋怨似的说了一句。
“不光是这件事,还有一个事需要你确认一下。”老五从一个塑料袋小心取出那两棵野菜,“这是不是叫薇菜?”
杨光拿在手上仔细看了看,很奇怪地问:“这是哪里弄来的?”
“你先别问哪里弄来的,你就说是不是吧。”
“应该是薇菜,但它一般生长在生态环境极好的地方,我们这地方也有?”杨光怀疑地问道。“如果我们弋阳县也有生长薇菜的地方,说明这个地方的生态水平在不断提高,如果有规模,经营得好,说不定还可以出口呢!”
老五很相信杨光的话。杨光是弋阳县的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生态的头号人物。也是在这儿,杨光曾向老五展示过他在青龙湖拍摄的成群白鹭,白鹭群飞的画面让老五震撼。杨光的手机里还保存一幅珍贵的照片,那是在鸡冠山上拍摄的一只朱鹮,世界珍稀动物,弋阳县有朱鹮到访,给小县带来了奇迹。
老五和杨光告别时,街上已是万家灯火。老五没有立即回家,他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又去了一家干货商场。
第二天一大早,杨光早早地来到茶叶开采仪式的现场,远远看到醒目的“老五茶叶开采暨薇菜采摘仪式”会标,这会标与原定的有略微改动,加上了“采薇”。这让杨光心里一震,心想,这人动作可真快啊!不由得对前来迎宾的老五跷起了大拇指:“高人啊!”
老五嘻嘻地说,受您指点,我们的薇菜——又一个生态产品就要上市了,说起高人,您才是我苦苦寻找的那个高人咧!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