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岁月留痕 有照为证


——访我市知名摄影家张一帆

本报记者 李亚云

“我在信阳生活和工作将近50年。小时候,东方红大道是市区唯一一条像样的大街,街道两旁多是砖瓦平房和茅草房,最高的建筑物是百货大楼,三层高。像中山路、胜利路、鲍氏街、小南门、樱桃胡同、东关老街这些地方在当时是最繁华的。”昨日,记者通过视频与远在广州市的张一帆先生取得联系,他开门见山的一番话将记忆拉回到旧日时光。

1956年出生的张一帆先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影展影赛上获奖。30多年来,他坚持用手中的相机定格时光,记录并见证着信阳的发展与变迁。

张一帆先生与摄影的缘分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初,他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省吃俭用,攒下143元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照相机。”张一帆回忆说。每逢节假日他都带着相机走街串巷,见什么拍什么。信阳的胡同小院、百年老宅、打铁铺子、街头小吃、踩街民俗都被他一一收入镜头。

轻启张一帆先生的个人纪实摄影作品集《信阳记忆》,历史和岁月的痕迹扑面而来。《信阳记忆》汇集了张一帆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拍摄的各种题材作品,其中,既有厚重的历史,又不乏温情的瞬间。

信阳的变化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老城旧貌已基本消失殆尽。翻阅张一帆老师曾拍摄的老照片,旧日老街场景一幅幅呈现在眼前,唤起观者对往日的回忆与思考。“每当翻阅这些老照片时,老街场景仿佛近在眼前,满街的叫卖声仿佛也在耳边回响……”张一帆先生动情地说。

交谈中,张一帆先生向记者展示了5张不同时期鲍氏街的图片,时间跨度从1988年到2008年。“鲍氏街,在老信阳人的记忆里,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张一帆先生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张一帆无数次到鲍氏街拍摄,为那里的百年老宅、人物风貌,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后来,因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鲍氏街建成了信阳茶文化一条街。街巷旧貌,踪迹难寻。

“一座城的根在哪?就在于她独有的街道、建筑等地理坐标。”在张一帆看来,老街巷承载着记忆与乡愁。“当今有一种说法,出了国才懂得爱国,离开了家乡才更珍爱家乡。我深有同感。”张一帆表示,《信阳晚报》“美好生活看信阳·胡同故事”系列报道让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信阳人更感亲切,也唤起自己的思乡之情。

“等有机会再回信阳一定去这些胡同寻访和拍摄,把这些照片让我的小孙女看,并让她记住这就是爷爷曾经工作和生活的故乡。”采访最后,张一帆表达了回乡的殷切期待。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