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地名立坐标 文化忆乡愁


——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刚

本报记者 华 唯

地名,蕴含着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密码,众多各具特色的地名,就是时光老人留下的地方文化标本。

而谈起信阳的地名文化,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刚如数家珍。他表示,信阳地名文化资源丰厚,特别是红色地名文化深入人心、颂扬四方。“我们信阳每一个地名,都映射着历史荣光,蕴含着信阳文化密码,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信阳的历史与文化。这次晚报策划推出‘美好生活看信阳·胡同故事’主题报道,与信阳美好生活相连,更与信阳地名文化密切相关,选题立意高、接地气。祝贺贵报这一跨年度策划报道圆满结题,同时对你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致以敬意!”郑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信阳晚报》“美好生活看信阳·胡同故事”主题策划报道,组织实施历时7个多月,共选取30个富有特色、覆盖信阳中心城区的胡同作为采写对象,既挖掘了历经数十年、数百年的胡同文化,又以胡同为视角展示了新时代信阳市民美好生活图景。“这组报道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信阳城区‘胡同地图’,以此引导大家关注所生活城市的文化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也为民政部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更好地为人们留住美丽乡愁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郑刚肯定道。

民政工作关系社会民生、百姓福祉,其中,地名工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弘扬地名文化,直接关系到地方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形象和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美好生活。郑刚介绍,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国家地名信息库质量提升行动,修改、审核地名词条58523条,新增地名词条966条,数量位列全省第一,获省民政厅通报表扬。2020年12月市民政局通过县区申报、部门审核和专家论证,最终决定选录155条地名作为信阳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6月,我市又启动了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工作,目前已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对于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地名,将依照地名保护办法对其使用、传承等方面进行规范;对在用的地名,将严格控制更名;对已经不使用的历史地名,采取就近移用、优先启用、挂牌立碑等措施加强保护和利用。

地名承载着大量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坐标,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将地名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印证了其重要性。郑刚介绍,2014年,全国开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依托地名信息库进行乡村地名信息提升完善,让人民群众在互联网上就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信阳是历史名城,也是红色文化名城,红色资源丰厚。遍布信阳大别山区的一个个红色地名,默默记载着一段连着一段的红色历史和光荣岁月,她们正以其特别的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寻追思,去接受洗礼。2019年,市民政局在何家冲学院开展为期3天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暨红色地名、美丽乡村摄影展,反响良好。

郑刚认为,珍惜那些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有血脉传承,城市才能不断增加厚度和温度。比如我们市区的这些胡同,有其名的,名字的背后,藏着它的专属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一定保护好传承好;而那些没有名字的,应该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拟定一个承古接今、接受度好的名字。

“《信阳晚报》主动策划完成的这一主题报道,挖掘信阳胡同文化,展现市民美好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郑刚最后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