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毛
我是1980年开始写新闻小故事的。那年,我从一个团的宣传股干事调任豫南某师宣传科新闻干事。离开团里时,宣传股长送我一本《新闻写作漫谈》。他说,书虽然有点旧,但现在市面上不好买,对你到师里开展工作会有帮助。
这是一本介绍怎么写消息、通讯、评论等方面内容的业务书,当天晚上我就把整本书看完了。我觉得,书中“怎样写通讯”和“小故事写作”两个部分对我的工作有帮助,接连看了好几遍还觉得不解渴,就又用红笔在“小故事写作”的4页书中的每行字下面画了红线。我暗下决心,要经常看,领会写作要领,争取在写小故事上有所作为。
我又用了一个星期的晚上时间,把办公室里近两年的《解放军报》和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的合订本整理了出来,一个版面一个版面地翻看,把每个版面的小故事栏目和各个栏目的写稿要求以及组稿方法都记录下来,平时下部队也有的放矢地围绕这些栏目进行采访,很快就收到了好的效果。一次到连队采访,无意中听到一些战士夸赞他们的未婚妻,说她们考上大学或当了职工后依然相亲相爱,并用实际行动消除他们忧虑的事。我觉得这是一种好风尚。
那时,《解放军报》时事专版有一个“家乡喜讯”栏目,专门刊发来自官兵家乡的喜讯。我觉得,这些姑娘高尚的恋爱观也是来自家乡的喜讯。于是,我在《姑娘“身价”高了以后》的大标题下,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了“千里寄书表心情”“当了职工不变心”“照料亲人情意重”三篇小故事,还给素不相识的栏目编辑写了封信,说明写这组稿的缘由。没想到,编辑连同信和三篇小稿全放在“家乡喜讯”专栏加花边发出来了。
这更增添了我围绕专栏写小故事的信心。那些日子,我和师报道组的两名战士报道员几乎每天都要下到连队采访,晚上在报道组办公室一起梳理分析线索素材,遇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当即拿出纸和笔,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同完成。于是,反映新兵爱护武器装备的《火箭筒穿裤子》、驻训中老百姓爱护关心子弟兵的《王大爷查铺》、连队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鸳鸯板儿叮当响》等一篇篇小故事出现在了《战斗报》各个版面的不同栏目里。
1988年,母亲突然提出要跟我到部队驻地享清福。可是,母亲只住了5个来月便以过不惯部队生活为由回了老家。当得知母亲是为了我能在部队安心工作才回去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天晚上,我以《接母亲》为标题写了篇千字文。我把这篇文章投给《人民日报》的“大地”文学副刊,没想到被采用了。
就这样,我喜欢上了散文写作。我到当地的新华书店买了散文创作的专业书看,还把书店里的20多种中外散文作品集买回家细细品读,了解散文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那些日子里,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去俱乐部看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散文作品和杂志上的散文专栏作品,也会经常逛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散文集和其他书籍,遇到特别喜欢的还要剪裁下来保存。
2021年夏天,连续的强降雨引发多地洪灾,人民解放军第一时间出现在抗洪救灾的各个险要地段。我回想起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部队奉命执行抗洪抢险任务的情景,于是写了散文《血肉长堤》。2022年年初,我结婚40周年,老伴儿想拍张婚纱照,几句话说得令我感动,我突然觉得军嫂姓“军”,也是“奉献”的代名词,又写了散文《婚纱照》。两篇散文均被《解放军报》“长征副刊”采用,还被一些报纸和网络媒体平台以及公众号转发。
写新闻小故事和文学小故事的经历让我切实感受到,读书看报纸杂志如果能同自己的工作学习和兴趣爱好一致起来,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内容,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博览群书,集中突破,就会有所收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