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最美“邻桌”携手完成“爱的接力”


周涛昨日在郑州顺利进行全市第43例、本报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本报讯(记者 华 唯)207分钟,198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昨日上午,本报记者周涛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后,略显疲惫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而此刻守在病床前的妻子和同事“喜哥”,也轻轻舒了一口气。

当日8时30分,随着鲜红的血液从周涛手臂血管流向分离机,采集正式开始。3个多小时后,近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顺利完成采集。在现场等候的工作人员随即带上这袋“生命种子”赶赴北京,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

今年35岁的周涛是共产党员、退伍军人,2015年入职信阳日报社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是信阳市第43位、本报第2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而本报第1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正是从12日开始就陪在周涛身边的杨长喜——同事们口中的“喜哥”。杨长喜、周涛同为报社新闻采访中心记者、业务骨干,工作中他们在同一办公室且工位紧邻。2020年4月14日,36岁的杨长喜在郑州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圆了自己10年前一次采访中偶然种下的梦,他同时成为我市新闻宣传系统、本报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时,周涛作为报社特派记者全程陪护、报道,深受触动的他当年6月志愿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5月,周涛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征询电话时,欣然应捐。此后,他经过两个多月的医学准备,7月8日终于成行前往郑州,开启大爱旅程。

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后,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现场为周涛颁发了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和省红十字会授予的两份荣誉证书,证书表明周涛是全国第13574名、河南省第1126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还给周涛递上了患者家长手写给“好心人”的感谢信。信上说,“孩子问为什么要住在医院,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们告诉他是因为有‘怪兽’住在他的身体里,现在医生已经请来了他最爱的‘奥特曼’来打‘怪兽’!”读着这些文字,周涛的眼眶湿润了,他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能够以这样特别的方式救助一个人的生命,我非常自豪和欣慰。我想告诉他,小朋友,不要害怕,叔叔就是‘奥特曼’,一定帮你打败‘怪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