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六尺巷”的故事源于清代历史典故,因弘扬邻里间的礼让美德,至今仍广为传颂。在浉河区湖东街道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现代版“六尺巷”故事在邻里之间温馨上演。
“现如今,城区里寸土寸金,有几个人能像万江大哥这样,肯拿出10平方米自留地,为大家让出一条宽敞的便民路呢?”“万江大哥不愧是老党员、退伍军人,思想觉悟就是高,咱们都得向他学习。”……昨日上午,记者在湖东街道京深社区贤岭胡同采访,一说起胡同里刚加宽的便民小道,附近几栋楼的居民都围了过来,争着介绍情况,抢着补充细节,生怕讲不出“万江大哥”的好。
“万江大哥”名叫张万江,年近六旬,是贤岭胡同的老居民,是党龄30年的老党员,是退伍不褪色的老兵。居民们所说的便民小道,就在张万江房屋隔壁。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小道长约20米,夹在两排居民楼中间。
小道虽小,却很重要。附近楼宇密集、人口集中,这条小道连通贤岭胡同和信高路,可直通行政路、107国道,为附近100多户近600多人上学、上班、买菜、购物等提供了极大的出行便利。
去年冬天,这条小道差点被封上。因路口一户居民整理房屋,一系列陈年旧账引起土地归属纠纷,这条原本不足1米宽,只能过人、无法行车的小道差点被封堵上。附近居民怨声载道,事情被反映到市(区)和街道。
为帮助居民梳理纠纷,解决出行难题,湖东司法所专职调解员潘煜和京深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洋前前后后往现场跑了30多趟。了解情况,查阅档案,苦口婆心地向相关居民介绍法律规定,尽心尽力解决矛盾纠纷。
潘煜向记者介绍,正当矛盾焦灼之时,张万江决定让出家门口10平方米的自留地,拆除搭在院墙边的简易棚,为附近居民出行“让道”。矛盾对立方最终也放弃了原本打算,小道不仅得以保留,还“因祸得福”加宽了一倍。
这条让出的“六尺巷”不仅能过行人,电动车也能通行。日前,京深社区又投入资金安装路灯,硬化路面,管网入地,栽种绿植。现在,附近居民不仅不用绕行,出行反而更加便利,大伙儿打心眼儿里高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