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从稚子到耄耋——

商城县八旬老翁为烈士守墓70余载


杨绪伟

弯腰锄去墓旁的杂草,仔细整理好新买的墓碑吊花儿,认真摆好当作祭品的红枣和酒杯,拿出过年别人送他舍不得喝的“好酒”,缓缓斟满酒杯。日前,商城县冯店乡杨摆埂村82岁的余信炎老人,慢慢跪在马積明烈士墓前,像往常一样,与他分别70多年的“老哥哥”唠起了家常。

“老哥哥呀,马上又是清明了,今天天气好,我来看看你……”开口没几句,满头白发的老人已经泪满衣襟。

余信炎与烈士马積明的相识,缘于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余信炎的家乡也开进来一支部队。

“解放军战士对群众非常好,还特别喜欢小孩。他经常叫我去吃饭,改善伙食时偶尔能吃到猪血炒青菜。”余信炎回忆,这样一来二去,当时只有7岁的余信炎就和连队司务长马積明熟络起来。

不幸的是,一次与战友外出买粮,在赶回驻地途中遭遇反动派残余“小炮队”,马積明被残忍杀害,牺牲后就安葬在余信炎家所在的杨摆埂村叶湾组的一座小山上。

从那时起,每年元宵节、清明节,余信炎就开始与大人们一起去为烈士墓送灯、上坟。20世纪60年代中期,墓内简易棺木腐烂,马積明烈士墓被重新装殓移坟,有心的余信炎便将简易木质墓碑上的字深深刻在脑海里,回家记在了小本子上:四川省彭县红岩乡第七自然村马積明烈士之墓。

怀着对烈士的崇敬和感恩,余信炎发誓要为烈士守墓,从蓬头稚子到耄耋老人,余信炎一直信守着自己的诺言。75年来,他不仅自己守,还要求子孙要像对待余家祖坟一样,守好烈士墓,送灯、上坟不能忘。

“没有战争年代先烈们的流血牺牲,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啊。”余信炎动情地说,“我总感觉,我比他享的福多多了。儿时吃过解放军的饭,这个恩情到老我也不能忘。”

75年来,余信炎一直有两个心愿,一个是为马積明找到家人,让烈士魂归故里。二是用自己的养老金,为烈士重立墓碑。2019年,在乡村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花岗岩新刻的墓碑已经耸立在烈士墓前。余信炎老人义务为烈士守墓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经过全国和省市媒体广泛报道后,为烈士寻找家人的心愿,至今仍杳无音讯。

“老哥哥呀,我今年也80多岁了,守不了你几年了……”老人再次斟满酒杯,黯然地说,“但是你放心,即使我不在了,我的子子孙孙,仍然会来看你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