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最忆少时交冬柴


蒋志明

周末的清晨,我闲逛于县城北台子的丛林内,看到林中的枯枝败叶遍地,便不由想起了少时拾冬柴和交冬柴的一幕幕往事来。

记得小时候的冬季特别寒冷,于是交冬柴便成了乡村小学的惯例。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柴草也相当奇缺,山上的茅草、枯枝,田坎上的柴火及草皮等凡是能填灶笼的物什都被人们洗劫一空。每逢学校交冬柴时还特意地放一上午假。村庄的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处寻找冬柴。有些大一点或是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上午下来冬柴便可交差了。可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件苦差事,一上午下来所拾冬柴寥寥无几,还得从家中拿一些柴草才能应付差事。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绕村庄而过,两边的芦苇是最好的柴火,每当秋季,芦絮随风飞扬时,芦苇也成熟了。于是,生产队里便将芦苇依据各家人口和工分的高低划块分配,这可给学生们交冬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有了冬柴,再冷我们也不怕了。老师们根据情况,随时随地燃起一堆火苗,供学生们取暖。有些特别顽皮的孩子便享受的多一些,而一些老实的学生便干脆不去挤火,待别人都烤热乎了,才去烤烤手暖暖身子。

记得那时的树蔸子特别多,有时确实觅不到柴火,学生们便趁双休日到山上或房前屋后去挖树蔸。挖树蔸的学问可大了,必须得从四周挖起,然后顺根系而挖,待到大根挖断后再深挖,一个大大的树蔸便露出来了。树蔸晒干劈开后便是上品的冬柴。有些勤快的人家,便抢抓冬闲季节,到处寻觅树蔸,待洋洋洒洒地大雪随风飘舞时,家里的树蔸也堆得像小山似的,冬季便可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享受暖意了。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愉悦的话题,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如今,现代化的取暖设备比比皆是,人们无须再费力储备冬柴了。可每到寒冬季节时,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忆起年少时拾冬柴和交冬柴时的情景,那种情致和韵味令我至今难忘,回味无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