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我们这里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
吃汤圆
记得小时候,正月十五这天,早上都吃汤圆。那个时候,汤圆里的馅都是自己包的,而且大都包的是桂花馅。还有个有趣的,那就是包个硬币在里面,汤圆煮好后,一家人都盛汤圆吃,看看谁能吃到那个带有硬币的汤圆。如果谁吃到了,就代表他这一年做事顺顺利利,能发大财。所以,不管谁吃到那个带有硬币的汤圆,一家人都开开心心,说着祝福的话。
记得我们小孩子吃汤圆的时候,则是端着碗,先用筷子把碗里的汤圆一个一个夹一遍,看看自己碗里是否有那个包有硬币的汤圆,如果有,就兴奋地大声叫嚷,如果没有就询问兄弟姐妹们谁的碗里中奖了,现在想想,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由于那个时候汤圆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觉得特别有意义,也很有仪式感。不像现在,在商品日益丰富的今天,各个超市、商铺都有卖现成的,买回来直接煮着吃就可以了。
舞狮子、灯展会、串灯
小时候,节日的气氛很浓烈,大街小巷还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小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去政府广场,看舞狮子的,在敲锣打鼓的伴奏下,狮子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舞动着,或者在地上打个滚儿,然后再一跃而起,看得周围的人不断地发出掌声和喝彩声。
到了晚上,小孩子们都会拿着大人买好的灯笼出来一起玩儿。那个时候的灯笼都是纸做的,里面点上蜡烛,灯笼都亮了。大家在一起,你碰我,我碰你,看看谁的灯笼亮在最后,也就是所谓的串灯。
或者和大人一起去广场看灯展。那时候的灯展造型各异、又大又漂亮,有的是人物造型,有的是建筑物造型,各个栩栩如生。
现如今,我们这里还有舞狮子的才艺表演,但是灯展会却没有了。灯笼大街小巷也都有卖的,不过现在的灯笼材质都是塑料的,灯也是电子的。所以,再也不用担心灯笼被撞坏或者是烧破了。
上坟送灯
老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我们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风俗,那就是吃过午饭,下午得去给逝去的祖辈先人“上坟送灯”祭祖,类似于清明节。因此,在外的游子年前回来后,一般都会等过了十五,给祖辈先人“上坟送灯”祭祖后,次日才开始各奔东西,直至下一个春节再次返乡。
整个“上坟送灯”祭祖的过程是非常认真且严肃的,因此,一直到现在,我们这里对这个民俗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现在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在政府的倡议下,市民都开始实行文明祭祖,用鲜花寄托哀思。
此外,我们这里还有“正月十五大于年”的说法。这一天,哪怕是做生意的商家,也会在上午十点左右关门回家,准备一大桌子美酒佳肴,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我们这里正月十五还有一个禁忌,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能看妈家灯”。也就是说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待得太晚,傍晚,趁着天还没黑、灯还没有开的时候,就得回自己的家或婆家。
写到这里,想想我们这里的元宵节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规矩和禁忌,但是还挺有仪式感、挺有意义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