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厚重张楼


李远富 张凤国

葛守龙 张正山

将姓氏嵌入村名,是几千年来中国乡村命名的通用习惯。这些古老的村落及其逸闻趣事,犹如一幅幅陈年水墨,沉淀着岁月,珍藏着历史,蕴含着文化,既是一个姓氏兴衰演变的历史化石,也承载着古老的情怀。位于光山县城兴隆北路西侧的张楼村,就是这样一个以姓氏冠名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

张楼村现属弦山街道管辖,全村3000多人口,70%的人都姓张,其中张楼村民组500余人全为张姓。此张楼与位于罗陈乡青龙河畔的张楼同源齐名,同宗共祖。这并非人为巧合,实乃有据可稽。寻根溯源,还得从元末说起——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零,灾荒频发,各地狼烟四起,争霸天下。战乱之后,朱元璋历经20余年,于1368年统一天下,建立明朝。此时已是遍地疮痍,人口损失惨重。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河南、山东、河北连年水旱、田禾无收,大量村庄城邑成为废墟,朱元璋曾感叹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

为均衡人口,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之比例,开始了历史上的“洪武大移民”。

这一背景下,张氏先祖张大庆率领族人40余口,从原祖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现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迁徙至光山县城西北的一个叫“黄楼”的地方定居。当时这个地方一片废墟,满眼荒芜,仅存“黄楼”空名,早已人烟皆无。为拓展生存空间,张大庆到此后,又将一同迁徙的40余口族人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黄楼”,一部分迁至罗陈青龙河畔,这就形成了弦山张楼与罗陈张楼同宗共源的佳话。

留在黄楼的张氏族人,在张大庆的带领下,拓荒建屋,勤勉耕织,兴族创业,繁衍生息。至清乾隆年间,历经500余年的发愤图强,人丁繁衍六世,宗支分为四门,人口增至数百,成为遐迩闻名的名门望族。

为缅怀先祖张大庆厚德隆恩,张大庆第六世子孙张仕元、张仕魁带头修祠建楼,起名为“张家楼”(这是张氏族人第一次建立的宗祠楼)。自此,“黄楼”易名为“张楼”,地址在现张楼大塘西边沿。该楼为木质结构,上下两层,长达6间,祠内供奉有宗谱、神主、张大庆碑。数年之后,一场火灾将此焚毁。张氏族人继于张楼湾内(现村民张正凤宅基地处),按照原楼构造,将其恢复(这是张氏族人第二次建宗祠楼)。后经数年风雨侵蚀,该楼坍塌。张氏后人又在原地基上恢复建楼(这是张氏族人第三次建宗祠楼),此楼扩至9间长,分上下两层,还建有大门楼,三进三出:进门后是宗祠正殿,殿前立有祭牌;殿后设宗族子孙读书学堂(高峰时学生百人之多),并供奉着高大的石质孔圣人像;学堂后建有守祠人、教书先生的食宿用房,并建院墙围之,在当时颇为壮观气派。此楼毁于20世纪60年代。

后来,张氏族人在生产队仓库土坯墙内挖出张仕元、张仕魁当时为张大庆立的族谱碑。为防止毁损遗失,张凤忠等20几个张氏后人于1999年将该碑埋藏于张大庆坟墓内,并按照原碑碑文,复制一块新碑立于张大庆坟前,现摘录部分碑文如下:“自元始祖张大庆于明定居后光山县北张家楼棣籍,五百余载。建祠张家楼,子孙奉祀,传于元世祖张仕元,魁生三子,宗支共四门,繁衍昌盛……”

张氏族人到清乾隆年间,已真正实现族业隆昌、安逸富足。此时的张氏族人,倍加注重家风传承,耕读齐家。在族内重武习文,培育英才,一为报效国家,二为光宗耀祖。仅乾隆一朝,就创下了“文武状元双及第”之传奇、百世流芳之佳话。据现80多岁的张正山介绍,乾隆年间,张楼曾出了名扬天下的文状元和武功盖世的武状元各一名,皇帝令文状元在皇家学府(国子监)任博士,授武状元正五品参将。

一天,乾隆皇帝驾临金銮殿,亲自为武状元披红挂彩,并当即传圣旨一道,让他回张楼为皇家培育战马。武状元领旨,利用张楼湾前河流两岸水草丰茂、湾后平展宽阔的旷野资源,殚精竭虑地在张楼建马场、养军马,高峰时,张楼军马场养马达一万匹之多,每匹军马身上都盖有“官马”红印,张楼房前屋后,随处可见马棚、马厩、马槽、拴马桩和大大小小的驯马场,这些后来都被摧毁。一天,一匹军马跑失潢川,潢川县令看到马身上的官印后,亲率衙役将马送来,这足见武状元当时的威名。

新中国成立后,张楼人更是将祖上恩德和优良传统发挥到极致,精英辈出,代代英贤。据统计,从张楼走出去的大中专学生100多人。

随着光山县城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今,张楼村已被改名为张楼街道居民委员会。

今逢盛世,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张楼的张氏后人在张楼党支部的带领下,秉持先祖遗德,立志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幸福的新张楼,让古老厚重的张楼和着时代的节拍,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活力。想必,不久的将来,一个业兴、民富、村美的新张楼将会呈现在光山西城,成为光山一道亮丽的风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