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故事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邻 居


周明金

两家邻居又打起来了,打得沸沸扬扬,鸡犬不宁,惊动了公安派出所。“110”载着两名警察火速赶到现场的同时,也跟来了“120”。是什么让他们两家大动干戈,两败俱伤呢?为了公山(山墙)公界(地界)一面墙(应该共同拥有的山墙)!

话得从头说起:2006年8月,街道市民张三丰等人筹资在镇区东部征地250余亩建起一处新农村示范点——“小镇风情园”。园内开挖一口人工湖,人工湖的四周是水泥硬化路面,路边建有绿化带,栽种着鲜花绿草和各种各样的风景树。四周自然成了宜居地。钟家从人工湖北面买了两间坐北门朝南的房基,崔家也从开发商手里买了两间坐北门朝南的两层商品小楼,崔家、钟家两家紧邻应该是公山公界。钟家两口子举债买了地皮后,一同出去打工挣钱。据说这几年还完了债还攒够了建房钱,便打算今年把房建起来,同崔家商量公山的事宜,崔家说随行就市,别家掏多少公山钱,你就掏多少,建高建矮我没意见——其实也够不着有意见。

同钟家接屋连山的有三家没建,听说钟家要建房,三家一合计,决定一起建。一来互相有个照应,二来接头不会漏水,并且一致决定都建三层。崔家不高兴了:“按照迷信说法,你家房子在右边,是下手,下手房子建高了对我家不利。”钟家说:“建一次房不容易,与我一起建房,他们都建三层,我建两层,以后要单加一层费事不说,还会漏水的。你也可以一起再加一层嘛!”

崔家觉得钟家说得在理,也没过分要求,可等到钟家三层墙建起准备结顶,崔家不愿意了,说钟家砌三层墙的时候,把他家的房子压炸裂了,坚决不同意钟家再建。钟家为了做邻居,重新从房内立柱子、架驼梁,拆掉砌在公山上的山墙,砌在自家的驼梁上。费工费料,自认倒霉。12厘米的公界也不要了。可是崔家不依不饶,非要钟家给他修房子不可。钟家说:“只能说明你买的房子地基不牢固,建得不扎实。再说了,你家的房子炸裂了也不是新印子,凭什么说是我建房压炸裂的呢?”

崔家找来开发商,开发商钱已到手,当然不会主动承担责任,推说与他无关。崔家就不念及手背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也不管“远亲还不如近邻”情谊,三番五次地吵上门,骂上门,拼死拼活,非要钟家陪他10万元。钟家本来就感到窝囊,这不是明显地欺负人吗?一口气上不来,背过气去。经过长时间抢救、住院治疗,才有好转。崔家眼见索要无果,搬来高龄多病的老娘,躺在钟家房里,跟钟家对上了!

所以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后来经过派出所调解,周围邻居共同做工作,钟家“赔偿”崔家一万元,崔家偃旗息鼓,不再纠缠。但仇是结下了!

我不由得又想起“六尺巷的故事”。据《桐城县志略》记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钟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钟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钟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钟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钟英告之此事。钟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蘸墨,在家书上写出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钟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钟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钟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钟家、崔家不需要各让出三尺成为巷,但如果都能从“邻居关系处好了比什么都强”的角度出发,还会有上述的结局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