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新峰
饮马港位于淮滨县中部,发源于淮滨三空桥乡程庄村。饮马港流经三空桥、马集、台头、城关镇等5个乡镇,全长约22公里,上段平均宽度为6米,下段的台头、栏杆、城关经1970年、1975年两次人工开挖整修,拓宽为24米,平均水深为2.3米。目前饮马港城关镇段入淮处以西已改造成为《走读淮河》文化项目和东西湖风景区,积湖水面约有3000亩之多。饮马港入风景园林区后,东流到毛庄村西、桂花南园村东之间汇入淮河,饮马港总流域面积60多平方公里。
饮马港地名来源一般认为是源于春秋楚国将领伍子胥打马过乌江的传说。这个说法并不可靠,因为作为历史传说其手法都是相当夸张的,伍子胥所过的乌江应该指的是今天的淮河而非淮河的小支流,况且饮马港下游段本身就是淮河故道。《淮河志》把饮马港称之为“英明港”,《淮河志》记载:“淮河从息县域向东流,至新铺湾后分两股,南为故道,现道在北,两股相距3-5公里,并行20公里到花家店相会,左岸有支流山脉河汇入,右岸有寨河汇入。淮河从花家店东北行过淮凤集,左岸有泥河汇入,继而东行过长陵集南,左岸有闾河来会,继而东南行过踅子集,右岸有英明港来汇,再折东南行到洪河口,大洪河自左来会。”需要说明的有两点:第一,淮河行至淮滨县城时,县城附近有两条支流汇入淮河,先有乌龙港从乌龙集入淮,集东又有饮马港入淮,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入淮口。《淮河志》在这里漏记了淮河支流乌龙港,乌龙港全长近40公里,宽50米,流域面积244平方公里,是饮马港的4倍。漏记的原因可能是对乌龙港在1970年经改造变由邓湾小集处入淮的情况没有注意到。乌龙港原经乌龙集中部(今城关镇南大街)汇入淮河,新中国成立后因县城周围堤防建设需要,城区不断扩大,从入淮口西至任家埝段乌龙港因大堤取土最终形成环城排涝的大型水道,入淮口也逐步淤塞。1970年又对乌龙港进行改造开挖,改乌龙港由邓湾小集入淮,下游的台头段经引河注入饮马港,今天我们在城关附近已经看不到乌龙港入淮口,由此可见后人对古水道的改造随时都在进行,所以用今水证古水之时一定要实地调查,认真分析后才能恢复其原来的大致面目;第二,《淮河志》所说的英明港一名在淮滨当地并不流行,很少听到有人把饮马港呼之为英明港。《淮河志》把饮马港称英明港很可能是前期资料收集者在收集过程中根据资料提供人的方言口音而误叫为英明港。
其实饮马港一名也并非古水道的原名,伍子胥打马过乌江的传说中所说的应该是淮河而不应该只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一般的历史传说都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其传说的结构、背景、地理环境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大气、壮丽,不然的话传说就不易于流传。再说饮马港这条古水道,实际上是在台头乡刘湾附近汇入古淮河,刘湾以下的今饮马港水道就是过去的淮河古道。饮马港在明清《息县志》中被记为“鹰毛涧”,意谓水流短小湍急,沟壑深而陡,像飞翔的鹰一样俯冲入淮。这种情形与刘湾向东的环境非常吻合,刘湾附近位于岗地,向东不远就是淮河湾地,地势低洼,所以入淮处的地方由于岗地土质较坚硬,在岗湾结合部的水道沟壁光滑,沟深水急形如山涧。淮滨人习惯上把排水道、自然水沟都称为港,比如黄港、乌龙港、西湖大港、马港、麻港等。所以大多数人把鹰毛涧称之为鹰毛港、鹰母港,直到今天淮滨城关一带的老年人口音上依然称饮马港为鹰毛港或鹰母港,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方言传递的变异,很难分辨鹰毛港、鹰母港究竟指什么港,所以《淮河志》只能依据口音的谐音把鹰毛涧记名为英明港。当然,在淮滨又有人依据伍子胥打马过乌江的民间故事把鹰毛涧称之为饮马港。这种现象和张庄九里的猪拱城一样,原本是东汉臧宫城遗址,却因方言口音年久的流传变异,唐宋之后又受到八仙传说的影响,便把臧宫城称之为张果城,清末之后又由于口音的误辨而演变成为猪拱城这样的现名。饮马港一名已非港水原名,但流传已久,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为了避免地名混淆、尊重当地的称谓习惯,我们还是按照《淮滨地名志》的记载称其为饮马港靠谱一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