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印象将军山


杨俊娴

我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四面环山又非常普通的小县城——新县。以前的我总是渴望着快点长大,早点走出去看看山外面繁华的都市和旖旎的景色。后来上了大学,去的地方越来越多,离家越来越远,也登过不少的山,看了不少的景。去得越远,看得越多,越发现家乡的山是那么难以忘怀。

说起家乡的山,记忆中首先出现的是红色将军山,我们更习惯叫它西大山。西大山离新县高中不远,在学习繁忙的高中,能和朋友一起约着放假时爬一爬西大山便是我们当时一项最重要的“旅游”活动了。那时候去过很多次西大山,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其中一次便是第一次去西大山的经历了,那时候缺乏经验的我们甚至都没有找到入口在哪里,算是从一处野入口一路摸索着进去的。从野入口进去虽然路很难走,却是妙趣横生。一边找着上山的路,一边也被沿路的风景所吸引。“这里的树长得真茂盛”“哇,那块石头好有意思”……可不是嘛,这里有郁葱的树林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新鲜空气;藤蔓不断缠绕着树干,像是在宣示对这棵树的主权;青苔逐渐占领了整块石板,在上面攻城略地;各种鸟儿婉转鸣啼,歌唱着自由的美好。

经过一番探险和摸索,我们最终还是登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俯瞰这座城,可以看到那些日复一日走过的街道,那些常年屹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楼群,以及像是蚂蚁一般不断涌动着的车流……这座城,它好像很小,又好像很大;它好像很老,又好像充满着生机。

跟着人群一起下山,总算是知道了正确的道路是怎么走,并暗暗地记下路线,想着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有时间来拜访这座山。一边这样想着,一边也赶紧收起这些小心思,把注意力放到下山这件事上。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放到西大山太合适了。望着下山的道路,几乎是垂直而下的阶梯,让人不禁心里发怵。再加上道路两侧奇形怪状的巨石,裸露在山体两侧,有的像是要随时冲下来对你发起攻击,刺激着你内心的恐惧;有的则是在一旁静静地冷眼旁观,质疑着你下山的勇气。但是大别山儿女怎么会被这些石头给吓倒,从老一辈的英雄先烈那里继承下来的胆识和勇气,让步伐变得沉着冷静起来。

青春,总是会让人热血沸腾,一定要做一些酷酷的事。另外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便是一行人凌晨两点约在西大山脚下,打算去追逐西大山的日出。青春的我们是那么精力旺盛,整个县城都沉浸在睡梦之中,我们如同夜的精灵聚集在西大山脚下。西大山通向山顶的道路全是由石条铺成的台阶构成,顺着手电筒的光束抬头望去,阶梯仿佛一直向上蔓延到云层,最后消失在黑暗里,像极了一幅垂直下来的水墨画。

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曾领略过西大山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致,但是愿意在夜里去探索去挖掘它潜藏着的那份独特和深沉的人应该是很少的吧。黑夜里的西大山如同带着面纱的女子,在黑暗中你只能凭借她的婀娜身姿想象着她的美貌。那些裸露出来的巨石好似她的眼睛,奇形怪状的岩石或似人或如动物,好似她的守卫者,共同打量着我们这些夜的冒犯者。拾级而上,夜空中星光点点,两侧的树木和花草在微弱的光芒里摇曳起舞,晚风在林间絮絮呢喃,仿佛自己每一步都是踏在通向月宫的天梯一般。即使已过多年,回想起这段经历,脑海中也会情不自禁浮想起刘半农的诗句:“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行人在说说笑笑中就到了半山顶,半山顶上方不远处便是“一线天”,即一块巨石像是被神斧利剑劈开了一道缝隙,顶端夹着一块形状如靴子的大石头,走在夹缝中,向上看,只能看到一线宽的天空。靠近“一线天”,总感觉顶端的石头岌岌可危,好像随时会掉下来一般,令人望而生畏,人们经过时也总是忍不住加快脚步,不愿过多停留。可是多少年过去了它还是依然保持着这个姿态,岿然不动,大自然的这种和谐与平衡之术着实让人惊叹。

“你看前面的大石头上像不像坐着一个人?”一位同行的小伙伴说道。我们向前上方望去,果真栏杆外的石头上仿佛有个人影,我们还寻思着西大山的石头也太神奇了,天然的石头居然会形成一个这么逼真的形似人形的身影。走近过去,打灯一照,发现竟然是一位男子盘腿坐在石头上,我们赶紧为自己的冒昧跟对方道歉。但是心里不禁都产生疑问,为什么有人大半夜坐在山里。这个疑问很快就被同伴解答了,因为我们向前没多远便到了“仙人洞”。洞的入口不太大,但是里面的空间不小,正中一块扁圆的大石头,大石头上还有几个稍小的长圆石头,整个看来好像是一位盘坐修炼的仙人道士。小伙伴说传说很久以前有位修行的道人在这里得道成仙了。我们不禁猜测刚才偶遇的“怪人”可能也是一位修行之人吧。

虽然大家都是活力满满的年轻人,但是爬山的过程也难免感到体力不支。于是在到达“一步登天”那块天台似的大巨石以后,我们吃些零食喝喝水补充体力,稍作休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带着休闲娱乐的心情爬这座山尚且觉得辛苦疲乏,那些建设者在修建和改造这座山的时候该是多么不容易啊,这些平凡的劳动者用他们的辛劳和汗水为我们不断建设和开拓,带领我们走近这座山。更不要说那些革命先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骨埋青山。这座山虽然沉默不语,却见证着一幕幕历史,让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爬到山顶,已是凌晨四点多。天色依旧朦胧,但是也比爬山过程中亮了些许。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深蓝色的薄纱,让这幅水墨画平添了一份神秘和魅力。放眼望去,对面的小山仿佛还在沉睡,山上的松柏郁郁葱葱,埋葬着热血和忠骨的土地似乎格外滋养这些坚毅的树木。清晨的县城,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远方有些光亮,那是一些勤劳的商贩开始准备营业,他们是这座城的叫醒人。这里生活的人们,从来都是这样勤劳质朴。正是一辈辈人这样艰苦奋斗,才让这座红色小城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中天色越来越明了,我们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望着东方,等待着那一轮红日的出现。但是,生活常常会教会我们一些道理,比如事情的发展可能不会按照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没有想到天气突然转到多云。等待了许久的日出并未看到,天上只有厚厚的云层,等到云层散去,太阳已经在天空露出了它的笑脸。虽然没有看到日出,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夜晚和清晨的西大山。清晨的山间云雾缭绕,仙气飘飘。青松和云雾相互缠绕,花朵和小草闪耀着璀璨的露珠,小鸟挥动着翅膀到处觅食。远远看去,小潢河如这座小城的腰带一般静静流淌,英雄山上“红旗飘飘”雕塑好像一面旗帜迎风招展,居民住房和商铺星罗棋布,周围的小山将这城里的一切紧紧抱在怀里。俯瞰的这座县城也已经苏醒,仿佛能听到各种叫卖声和汽笛声。人们又开始了繁忙的一天。

后来,我又去过很多地方,也遇见过很多的人,我总是跟他们说“我是来自山里的孩子”。因为每当我去到某个地方,只要看到山,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但是再也没有一座山能让我流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想,大约是我早已见过最可爱的山——红色将军山,它早已深深烙印在了我的心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