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远去的电话声


范广学

前几日,我在家里清扫旧家什时,翻出了一台十几年前的电话座机,这台半旧完好的座机电话记不清是哪一天被扔进旧物堆里的,相对于手机而言,我们习惯上把固定座机称为电话,在手机普及的今天,那清脆悦耳的电话声却难得听到了,重睹旧物,我不禁有些感慨。

在通信极不发达的年代,远在两地的亲朋好友交往,主要是书信传递,每天邮递员送信送报很忙碌,每个邮电所门口就会有一两个代写书信的写手,他们为不识字的人代写书信,赚点辛苦费。我父亲50岁那年从村主任位置退下来后,就曾在镇上邮电所代写过一年书信。书信来往时间比较长,如果遇上紧急或重要的事儿,人们往往选择打电话或花多点钱拍电报,打电话要走很长的路到大队部(现在叫村部)去。那时候是手摇电话机,打进县城得转几个总机对方才能接到,拍电报译出的电文有时也会出现失误。记得是1994年,下岗一年多的我正愁没事儿可干,三弟从南方来探家,他是铁路上的工程师,他对我说,别急,你有大专文凭,又发表过一些文章,我带你去南方找个事儿干。我俩去到广东韶关市,住在铁路招待所里。次日,我说给家里拍个电报,免得他们担忧。电报是拍了,家里人拿到电报很是兴奋,因为电文是:找到韶。他们理解为我在韶关找到事儿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事儿,我回来之后才发现是个误会,我们发的电文是:早到韶。真搞得我们哭笑不得。

20世纪90年代初,大哥大横空出世,通信联络进入快捷时代,有钱人手掂大哥大,在众多惊羡的目光中,很高光了一回,但没两年,又大又重不方便携带的大哥大黯然退场,公用电话、BB机闪亮登场,一串数字一按,清晰的声音即传过来,大街小巷及公共场合,公用电话和IC卡机随处可见,很方便接打。最初装一台电话也不下几千块钱,家庭电话不多,对外营业的公用电话是按分钟收费的。为多收点费就有人在时间上玩猫腻。2002年暑假我去东莞打工,有个夜晚我到一个小卖部打公用电话,老板说打一分钟一块钱。我说了几句话交了两块钱,觉得还不到一分钟呢,回去跟工友说了,工友说你不知道?人家早设计好的,40秒算1分钟,41秒你就得交2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花钱装电话不再是追求时尚,而是为了交往更加方便,电话机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书信交流渐渐地退出了市场。没电话的人家可以蹭邻里的电话打,但那种讨好似的看脸色行事却总是感觉难为情,甚至很难堪,我曾经历过。那次我去一个有点身份的人家接个电话,人家没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但流露出来的一丝厌恶的眼神却让我脊梁生寒,就如我是个欠钱不还的老赖,那个场面至今我都难忘。1998年夏天我咬咬牙花了三千多元装了电话,再也不用求人了。

2003年,我在县城边建了房子后,立马找铁通公司装上了电话,这时候装电话大为便宜了,才交200元,而且铁通公司还提供了一台电话机。2006年我家电话机坏了,我干脆也不修了,卸掉电话机,买了手机,十多年来,我换了七八部手机,从老式手机到智能手机,功能多了,用途多了,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巨变,见证了祖国欣欣向荣不断创新的伟大力量,但那台老式座机电话带给我的美好回忆也将永留在我脑海之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