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放鞭炮趣事


邹 相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之一,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日,人们都会以放鞭炮的形式来庆祝。作为在农村生、农村长的我,对放鞭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尽管现在城里连过年都禁止放鞭炮,但那些关于放鞭炮的记忆,特别是一些好玩的趣事,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小时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放鞭炮。而且,我放鞭炮的技术高超,被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称为“放炮大王”。很多人不喜欢爆竹燃放之后的火药味儿,而我却非常喜欢,感觉像是闻到了美味佳肴一般。还记得每次我跟着奶奶一起上街,当她问我想吃什么或喝什么时,我总是说:“买个炮仗就行了,其他的都不要。”于是,奶奶便领我到街上的鞭炮代售点,给我买两个大炮。大炮就是两响的,点燃引线后,先是“通”的一声,然后“嗒”的一声,又被称为“两脚炮”。我经常用大炮炸牛粪、炸石灰窝、炸蜂窝,用“炸雷子”(单响炮,响声特别大)炸鸟巢、炸田埂、炸粪池子,等等,干了很多“恶作剧”,以至于不少人找到奶奶“告状”,说我太调皮了,把牛粪和石灰都炸到他们的窗户上了,看着都很恶心,云云。奶奶呢,总是袒护我,解释说“小孩子都喜欢瞎胡闹,长大了就好了”。

我放鞭炮的技术之所以高,是因为我会很多种放鞭炮的方式。比如,我可以一手拿着小炮(只有一根引线和炮身),一手点燃后就扔出去放响;我可以用左手拿着引线,用右手点燃后瞬间放响;我还能拿着“两脚炮”,点燃后自行冲到天上放响;我还把哑炮剥得就剩下几层薄纸,然后用砖头砸响;我还把很多哑炮的黑火药集中在一个铁皮盒里,放上一根引线,点燃后放出烟花般的绚烂……当然,因为很多放鞭炮的方式都很危险,我曾经把右手虎口炸得出血;一次“两脚炮”冲到天上后没响,掉落在我耳边时突然爆炸,差点让我成了聋子;还有一次,我家的老母猪去闻冒烟的鞭炮,结果被炸瞎了眼睛……我放鞭炮的很多趣事,都是后来听爷爷奶奶和父母说的,有不少我自己都忘记了。但是,每每听到他们讲起,那些熟悉的画面与场景便又在脑海里呈现,恍若昨天一般。

老家在豫南山区的农村,交通闭塞,老百姓的收入也很低,但对一些民俗传统却很重视。像传统的春节守夜、元宵节晚上“送亮”(在祖坟前供奉蜡烛,现在已经改成电子灯)、清明上坟、三月三吃蒿子馍,等等,这些民俗文化都被祖祖辈辈们完整地继承下来。而在这些节日里,都少不了一件事情:放鞭炮。春节放鞭炮还很有讲究:春节那天,晚上12点之前放鞭炮称之为“辞岁”,晚上12点之后放鞭炮称之为“贺岁”,寓意“辞旧迎新”。“贺岁”之后,要守夜到早上6点,然后再休息两个小时,起来吃完饺子后,等邻里来自家里拜年,同时派家里人去别人家里拜年。现在,过年守夜的传统基本断了,一般的家庭都是到了晚上12点,放完鞭炮就睡了,烧纸烧香的习俗也没有了。只有一些家里有岁数特别大的人,才会坚持守夜,希望新的一年能讨个好的彩头。

时下,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里,几乎都颁布有“春节禁放禁燃”的规定,就连我们老家,当地政府也提出“少放、不放鞭炮”的倡议。到了春节那天,再也听不到儿时的炮声连天,只能听到零星的爆竹声,再也见不到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拿着鞭炮随意燃放,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心里涌起一股失落感。虽然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滚动,社会总是在发展、在进步,但是,有些事情却总是在被遗忘之后,又被重新唤起,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或许再过多少年,放鞭炮的传统又会被重视和推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其实,放鞭炮不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绵延千年的民俗文化,那“轰隆隆”的爆竹声,预示着生意兴隆、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