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雨台山遭遇战轶事


老 茂

雨台高耸触天际,

日暮登岭望眼迷。

石鼓每留人去坐,

松高时引鹤来栖。

雪消大壑千峰秀,

云起深山万树低。

最好晚霞明一角,

渔歌唱入夕阳西。

陈文舫(清,虞城县训导、唐河县教谕),诗作。

位于光山县文殊乡王岗村东北的雨台山,既不高大,也不险峻,海拔也就150余米,但历史上在此曾发生过一次不小的战役,并且伴随的奇异现象令人惊叹,至今无法解释。

话说农历1947年7月19日下午,解放军一支先遣队(约1个连)来到陈下湾这个地方,为解放光山做前期准备。正当他们向老乡了解情况,准备驻扎休整以缓解连日的疲劳时,雨台山北面的快活岭突然枪声大作,原来是与国民党某部发生遭遇战。这突如其来的战斗令解放军先遣队始料不及,只能仓促应战。然而,国民党军已占领雨台山的制高点,并凭借装备精良和人多(据估计两个连)的优势,对处于低处的解放军进行火力压制,使解放军非常被动,进退两难。长久下去,解放军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境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让人意想不到的奇异现象发生了,原本晴好的天,雨台山顶的蛤蟆石周围突然地气蒸腾,且越来越浓,不多时大雾弥漫了包括雨台山顶及附近的山岭。在这种情况下,大雾使国民党军所占有利地形很快失去了作用,为了避免自伤,原本激烈的枪声逐渐停了下来。

更巧的是,突发的战斗使得一位上山打柴的陈姓老人被困在解放军队伍之中,难以脱身回家。而天气的瞬间变化,让从未经历过此种天气状况的陈姓老人觉得不可思议。机不可失,稍纵即逝,为了帮助解放军减少伤亡,脱离困境,陈姓老人主动给解放军当向导,带领小分队沿山脚一路向北,经夏围孜至柳林岗,向西安全撤退。

这一遭遇战,不禁让人想起刘禹锡的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后来,当地的百姓联想起蛤蟆石的传说。原来,很久以前蛤蟆石是陈下湾东山旁龙井中的一块石头,井龙修道成仙冲出龙井的一刹那,将此石带出后落于雨台山顶,因像蛤蟆,后人称之为“蛤蟆石”。天长日久,因吸取日月之精华,故能改变天象。所以,都说这是国民党气数已尽,蛤蟆石显灵,吐雾化险情,助解放军绝处逢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