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城文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耳边响起牛铃之声


吴 静

牛铃之声留给人的记忆是久远的。记得有一次,我到大别山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办事,眼前的蓝天、绿地、奇松、翠竹、碧水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在山高林密之处,牛铃之声清脆悦耳,让人产生久违的亲切之感。还有一次,我与同事小叶、小沈去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调研。陪同我们调研的向导是黄柏山管理处的一位负责同志。一路上,我们沿着大道向目的地方向走去,经过枣树榜、药铺和百战坪三个行政村。大道两边或山林拥翠,或泉水叮咚,或田野农耕。向导告诉我们,这里山美水美寺院美,这里人勤羊勤耕牛勤。说着说着,他顺手一指,你们看,山上吃草的羊、田野里耕地的牛,果然,只见大山羊、小山羊、黑山羊、白山羊一边吃草一边朝我们张望,田野里的老牛正在稳重安详地犁地,颈项上的铃铛发出“叮铃叮铃”的响声。同事小叶说,这地方容易让人产生乡愁。小沈说,我来过一次还想来第二次。他俩问我此地此情此景如何,我说,与你们大同小异。我望见那山,望见那水,唤起乡愁,特别是那牛铃之声让我意识到天下重农耕的道理。

不久前,我看了一部韩国纪录片,片名叫《牛铃之声》,我的耳边再次响起了牛铃之声。那牛铃之声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让人想起了春耕夏耘,也让人想起了冬去春来老黄牛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干活的精神。纪录片《牛铃之声》的主人公崔益钧是一位农民,与老黄牛相依为命。牛为他耕地,他呵护他的牛。伴随着牛铃之声,老农民崔益钧日出而作,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与牛打交道,与庄稼打交道,看似远离人群、远离社会,其实,老农民心里十分渴望友谊,渴望与社会打交道、交朋友。只是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肩膀上,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与人打交道。他把他的渴望转化为对老黄牛的友好。家里人嫌弃牛老了、不如从前能干了,想把牛卖了,从牛身上获取仅有的剩余的一点儿价值。纪录片到这,灵魂拷问开始了。一个人如何善待帮助自己的人?一家人如何善待帮助全家人的一头牛?人需要不需要感恩?老农民从牛身上悟出一个道理:谁待牛好,牛也待谁好;老农民帮助牛,牛也帮助老农民。在牛的生命晚期,牛倔强地活着,牛是为主人活也为它自己活。按常理,牛的寿命一般在15岁左右,而崔益钧的老黄牛倔强地活到40岁。晚年的崔益钧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力衰体弱,他视牛的生命为友人的生命,或者说他视牛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想方设法帮助老牛吃好草料、饮好泉水。他无时不在尽力呵护与他朝夕相处的牛。老农民崔益钧真是憨中见精神、笨中见力量,平凡中有不平凡的人格之光。

纪录片《牛铃之声》从开始到结束,整体画面没有离开牛铃之声。牛铃之声时强时弱,持续不断地飞进我们的耳鼓,让我们静心聆听;老牛的身影时隐时现,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牛铃之声叮铃嘀哩、叮铃嘀哩,无时不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等于珍惜自己的生命,每一个人善待大自然与己朝夕相处的动物等于善待自己的归宿。牛铃之声叮铃嘀哩、叮铃嘀哩,依然清脆悦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