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然而,要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被民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践行,则必须使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对接,成为民众日常的生活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的,如果仅仅是从一些文件报章和宣传报道中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人可能会感觉核心价值观深奥玄妙、高不可攀。但这仅是认知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方面,核心价值观同时又是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核心价值观从来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字中,而是体现在平常百姓的感人行动和感人故事中,融涵在普通民众的生活点滴、一言一行中。
事实上,从个人的生活点滴中感知、体认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马克思主义历来把从事实践的、处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点。与胡塞尔等西方学者所倡导的“生活世界”不一样,马克思所强调的生活世界是“实践的生活世界”,在这里,人们不仅进行物质的创造,同时也进行着价值观念的创造、进行着精神的生产。从这个角度而论,民众的日常生活点滴不仅是民众体验、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生发、凝练成型的场所。
因此,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其根本就在于实现核心价值观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对接,从民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找到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土壤,让民众在日常言行举止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体认。为此,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点滴中,引导和动员广大民众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倡导广大民众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时,努力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让他们把价值认同和践行实践体现在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努力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让核心价值观融涵在普通民众的生活点滴、一言一行中是实现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基础的话,身边的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则是实现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关键。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怎样作出大众化的努力、怎样拉近与他们生活的距离,他们总是会感觉到其抽象性、总是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疏离和隔膜,而拉近距离和消除隔膜的桥梁和纽带,就是不断从他们身边涌现出来的各种模范典型人物。
近一段时间以来,陈如亮、陈兰、吴智辉、方庆珍等模范典型人物的相继出现,引发社会热烈反响。他们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了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有的就在我们身边,有的还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和亲人,他们与普通民众保持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用自己的平凡和义举默默践行着核心价值观,他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为我们树起一座座价值丰碑的同时,也让核心价值观走进普通民众的内心深处,让普通民众能深切感知核心价值观的温暖,并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些身边模范典型的积极实践,使理论化的、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变得生动、具体,变得可亲可近可学,让核心价值观走近了民众的生活,接上了“地气”,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离不开核心价值观融涵在普通民众的生活点滴、一言一行中,离不开身边“模范典型”的示范引领,同样也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和主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组成要素,其发挥作用的主要路径就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打开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渠道,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
在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方面,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在中国,新闻媒体是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弘扬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平台。核心价值观要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这个载体和渠道就是各类新闻媒体。在弘扬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各类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主流引导功能,既注意把握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又要注重核心价值观表达的简洁性和通俗化,致力于追求感染群众、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强化认同的传播效果。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表达方式的大众化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通过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才能真正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贴近普通民众的内心、贴近普通民众的情感,才能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感知、认同并自觉践行。
(据《光明日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