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贵文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武器简陋,通常的理解就是“小米加步枪”,况且这些武器装备绝大多数依靠战争缴获。让人意外的是红军在当时的条件下竟然拥有自己的飞机。诞生在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在苏家埠战役中,机枪连长赵基训击落了敌人的一架飞机。中央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载消息,红军击落或者缴获对手的飞机数量有七架。资料查询,能够重返蓝天、为红军服务的飞机只有两架,那就是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和第二架飞机“马克思号”。
红军的第一机飞机源于缴获。1930年2月16日上午,国民党一架双翼侦察机,从汉口飞往开封执行通信侦查任务,在返航途中,遇到大雾,汽油耗尽,迫降在鄂北大悟县宣化店西南10公里陈家坪的河滩上,飞机降落地位于赤白交界处。在附近担任警戒任务的鄂豫皖红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二营连长钱钧(全国解放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与同志们正在吃早饭,突然外面传来隆隆机声和群众的呼喊声。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钱钧放下饭碗带领手枪队(由于该连装备都是短枪)就冲了出去。雾很大,许多群众和赤卫队员都仰起头看天空,一架飞机晃晃悠悠沿河道从北向南飞行。在钱钧后来的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飞机降落在陈家坪一块放牛的草滩上,旁边是一条大河,周围是树林,我老远就看到飞机上的螺旋桨还在转动,驾驶员跳出机舱,慌慌张张地朝东面拼命地跑。我大喊一声‘快追,要活的’,手枪队员们边追边喊‘站住,站住,再跑就要开枪啦’,驾驶员边跑边回头看,最后,自知难逃,只好停下来,举起双手,当了俘虏。”
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领导接到俘获国民党军队飞机和飞行员的报告后,立即指示当地武装协同地方苏维埃政府,保护好飞机和飞行员生命安全。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及群众,还不懂得保密的重要性,红军缴获飞机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国民党控制的地区。第三天,河西姚畈的地方“民团”武装分三路向陈家河进攻,企图炸毁飞机抢回驾驶员。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来不及向上级请示,钱钧带领手枪队和赤卫队去保卫飞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虽然有几名队员伤亡,却保住了飞机和驾驶员。鄂豫皖红军围绕第一架飞机,一系列工作逐步展开。新集首飞红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飞机命名。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列宁号”,在机身侧面工整写上“列宁”两个字,在机翼两边又各绘制了一颗鲜艳的红色五星。这就是“列宁号”飞机。
红军的第二架飞机来自闽南的战利品。1932年4月初,中央红军第一、第五军团组成东路军,挺进闽南重镇漳州。12日,红军攻克漳州外围龙岩,在离漳州六七十里的龙山时,碰上敌49师师长张贞派出的一架小型通信侦察机飞往龙岩。当时的红军33团副团长陈冬生有一手好枪法。他看到敌人飞机从头顶上飞过去时,高喊:“机枪连,把机枪架在山头上,等飞机转回来时,我打它几梭子试试。”果然,没多久飞机又“嗡嗡”地飞回来,速度不快。当经过红33团驻地上空时,陈冬生半仰着身子,握紧机枪,对准敌机“嗒嗒嗒”就是一梭子子弹。敌机像被砍了翅膀一样,摇摇晃晃地向漳州飞去。当时,对飞机是否被击中,陈冬生心里没有底。20日,红军占领漳州。当地群众报告说,前几天有一架国民党飞机被红军打伤了,飞行员腰部受重伤,抬下飞机不久后就死了。陈冬生听到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和团政委刘忠带着警卫班赶到漳州桥南机场,看到机场停放着两架国民党飞机,发现被他击伤的这架飞机正停在那里,机身有弹孔,座舱里还有血迹。一架能飞,一架不能飞,红军把能飞的那架飞机带走了。红军在漳州把飞机守护好,由于没有修理飞机的技术人员和飞行员,红1军团致电中央军委速派人到漳州。曾经学过飞行的冯达飞(即冯洵)奉命赶赴漳州,聂荣臻(一军团政委)指示要尽快把飞机修理好。飞机修好后,正赶上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部队和当地群众一起举行庆祝活动时,冯达飞驾机在会场上空撒下五彩缤纷的传单,会场上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这就是红军的第二架飞机“马克思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