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水池边有个平台。由于三面环水,有点像小岛。
尽管水很浅,也就一尺多深,但很少有家长或保姆带孩子到这里玩。因为地方不大,顶多20平方米。
我喜欢这里的“闹中取静”。每天健步结束,我会到平台上做操。由于右膝受过伤,通常只运动上半身:上上下下,抻抻脖子;左左右右,转转眼珠;前前后后,伸伸老腰。无需音乐,无需口令,节奏自控。这是我一人的早操。
走出校门多年了,已经不记得广播体操的具体章节,但我依然留恋学校大操场的雄伟场面:当音乐响起,千人一面,浩浩荡荡,恢宏磅礴。有时赶上个别同学动作不规整、甚至“此起彼伏”,大家就背着老师做鬼脸。至今我还记得那首广为传唱的《早操歌》。最后两句是:“我们每天起得早,起来就做早操!”
那时政府机关和厂矿企业都有工间操,学校有课间操。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俺有着拍摄广播体操的丰富经历。今年初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历史照片《1975年,北郊木材厂的职工在做广播体操》,嘿嘿,俺拍的。那时我是北京日报一名年轻记者,小学、中学、大学,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哪儿的操做得整齐,咱就往哪儿奔啊。就连北京市政府的工间操,俺的镜头也没放过。
在广播音乐的引领下,有组织有规模地发动大家做操,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体育现象,蕴含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青春记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中国相媲美。早就该进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今天回过头来挑剔地想,学校和机关做操,比较容易组织;而工厂,就难说了,尤其是机器需要连轴儿转的。难道要为此停机么?
呵呵,我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不过可以十分肯定的是,全面健身的初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就列入议事日程了。
据资料介绍,1950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向苏联派出了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希望学习老大哥的经验。那时苏联的全民体操运动已经发展得相当全面。看看今天的俄罗斯,想想昨天的苏联,在体操和艺术体操上得过多少国际大奖,就知道他们的群众体育辉煌已久。
从苏联出访回来,代表团12名成员中唯一的女性杨烈,起草了一份报告,建议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动员大家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这个建议,恰好与国家的思路不谋而合。
至于如何具体编排每一个动作?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的刘以珍,认真借鉴了日本的经验。早在1928年日本就颁布了第一套全民健身操,通过广播电台播放的音乐,大家一起来做操。“广播体操”这个词汇,据说就出自这里。
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这一天,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9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各地人民广播电台陆续跟上。
20世纪50年代来访的苏联诗人吉洪诺夫,在一首诗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一个梦魇赶出睡乡,城里整齐的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
多少年过去了,成人广播体操已经颁布了9套,各地学校也一直保持着做操的传统。至于企事业单位如何,我没调查过。毕竟现在锻炼模式很多,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游泳、太极拳、木兰拳、广场舞、健美操、瑜伽……总有一款适合你。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中心,如“雨后春笋”。许多居民小区或街心公园,都安置了简单的运动器械。
2010年8月9日,《北京日报》曾报道:按照市总工会要求,2011年全市职工参与健身活动比例应达到60%以上,国有企业参与工间或工前操活动应达到100%,机关事业单位应达到70%。工间操的开展情况,成为各单位一把手的考核指标之一。
2019年8月8日是全国第11个“全民健身日”。8月3日,“全民健身日”主会场广播体操、工间操集中展演暨“健康中国行动”主题推进活动,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80名优秀男女,同做第九套广播体操,场面蔚为壮观。
那天一个短视频把我逗乐了。据说是某戏曲学校的广播体操:在大镲的铿锵节奏下,英姿飒爽的领操老师,把京剧特有的一招一式发挥到极致。台下的小朋友努力模仿着,一个个东倒西歪,实在太可爱了!我一边看一边笑,并迅速转发到许多群……
哦,终于发现,我们小区的邻居们也喜欢水边这个小平台了。
那天,一位中年男士来了。咱们暂且命名他做的操为“拳打脚踢”操。因为,全身关节都活动开了耶……俺羡慕中。
那天,一位中年女士来了。咱们暂且命名她做的操为“花拳绣腿”操。因为,飘飘逸逸,绝对的舞蹈范儿……俺看呆了。
呃,还来了个另类的。不知她做的什么操,每个姿势,都要一动不动保持几分钟,一色的“慢镜头”。等全部动作结束,还要“仰天长啸”。声音悠长、怪异……好家伙!有点吓人呐。
那天一位老者在平台上打太极拳。我路过,夸:“好镜头!”马上拍照。同行的闺蜜也没闲着,立刻起题:《一个人的舞台》。我说:“你厉害了!”她嬉皮:“跟大记者大编辑在一起,哪能不长进?”
说实话,类似《一个人的舞台》这种标题,是俺们摄影记者常用的。但是,出自一个整天和数字打交道的会计师嘴里,就有些稀罕了。
闺蜜又说:“你可以写篇散文了。”我说:“素材太少。”她说:“对,只有骨架,还没肉呢。”
天哪,我愣把一个会计师培养成半个记者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