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限于篇幅,或囿于观念,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历朝历代能载入史册的人还是凤毛麟角。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有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史观的守旧。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绝非几部正史所能涵括,它应该充满张力,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悲喜剧,闪烁着人性中的幽暗和光芒。说到底,人们看历史,还是关心历史中的人和他们的命运。这就需要走向平民史观的写作,不过,这也给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料摆在他们面前,如何取舍并写出新意成了一道难题。新近出版的《历史的风景:重返历史上28个关键瞬间》一书,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在作者黄西蒙看来,“从思想史到心灵史的观察路径,或许能让那些被掩盖的历史更加生动”。在他选取的历史人物中,既有帝王将相,又有小人物。人物的身份并非选取史料的标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品格和他们面对历史的困境和希望,才是他着力描述的重点。如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所言,黄西蒙关切的是历史跌宕里个人的体验。个人对时局的判断、对命途抉择的犹疑以及真性情的流露所带来的真实感,较之“高、大、全”的写作,更贴近人性。
试举几例。如民国“湘西王”陈渠珍,众人只知其武功,未曾想到这位铮骨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一部《艽野尘梦》,记录下他在藏地的各种见闻,也留下了一段令人称道的旷世绝恋。作者注意到了这些细节,并不惜笔墨加以记录。在他看来,“细微之处的感动,是在宏大叙事的框架下,独属于小人物的高光时刻”。还有耶律楚材,这位深受儒家正统学说影响的契丹人历经金朝与蒙古帝国,以经世济民为人生目标。而当他进入权力的中心,就难免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通过对其生平的描述,作者将他纠结的心态、犹豫的选择层层递进,一个渴望“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知识分子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就题材而言,本书并不算讨巧。它没有着眼于大众喜欢的历史热点,也无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写作上介于专业与通俗之间。若读者想从中体会一些历史写作的技法和对历史人物的别样理解,本书是很合适的。
(俞诗逸)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