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是一部近七十万字的人物传记。作者陈新华是林徽因资深研究者,早年写过一部林氏传记,这次则更加翔实完整。本书溯源细缕,徐徐讲述了林徽因的生平、她与同代人的关系以及她的个人经历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纠葛。
人是感情动物,是故,林徽因的感情生活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新华起笔于林氏一门的家学渊源,次笔描摹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续笔讲述了林徽因之母何雪媛的悲哀与忧愁。林徽因从小疲于周旋父母的矛盾,作为长女,她早熟而独立,深受中国文化与西洋教育的双重熏陶。所以,她的性格自由不羁、直爽明利,骨子里又向往“一生一世一双人”。
林徽因的懂得与珍惜,注定了她和徐志摩无法结合。他们情趣相投,思想开阔,可是“使君有妇”,只此一条,足以挡他在门外。何况,林长民早有意将她许配给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她若悔婚,必伤及林梁两家的情谊,而梁思成的忠厚宽容何尝不让她心慕呢?后来,他们风雨同行、志趣同一,终证思成是她良配。
陈新华是有慈悲心的,他笔下的林徽因近于完美,但并不为了回护林徽因就写其他人如何不好,而是尽力走进每个人的内心,细察苦衷。他对徐志摩寄予了极大同情,写他在旧式婚姻里的苦痛,写他在剑桥大学的意气风发,写他追求本心、天真无畏的性情。在他笔下,徐志摩尽管风流浪漫,但更多像是突破牢笼的勇士。他也写金岳霖的豁达,陆小曼的妖娆,冰心的正大,沈从文的挣扎……在书中,陈新华为他们留足了笔墨,他们的小传简练而不简陋,穿插在林徽因的故事之间。林徽因是居于中心的环扣,而他们的光亮相互辉映,共谱时代的风貌。
1931年,林徽因做了一个选择,“放弃了他们盖洋房的好机会”,加入了当时鲜为人知的中国营造学社,从头研究中国建筑史,创建中国建筑学体系。与文献考证相结合、进行实地调查古建筑遗物的研究方法,意味着离开优裕的生活环境,无异于“自讨苦吃”。彼时物质条件恶劣,交通极其不便,住宿肮脏,饱受虱子、跳蚤侵扰,连口清水都喝不上。“九一八”事变之后,更是加剧了调研的难度。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梁、林在1932年就完成了《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等报告,为中国建筑田野调查树立了样本。“七七事变”后,京城沦陷,梁、林携家带口,暂居长沙。敌机来袭,家园化作废墟。他们只得继续南下,行至滇境,与西南联大会合,于百般窘困中费尽思量,为联大设计、建造校舍。抗日烽烟中,弦歌不绝,读来让人感佩。梁、林的建筑史研究,是为了完成中国人自己的建筑研究,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促使他们怀抱着再造文明的期待。
好的传记,要将人物的思想和作品纳入特定的历史语境,同时也要怀着深刻的同理心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本书即是典范。 (赵青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