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濮公山今昔


陈洪明

濮公山古称浮光山,是大别山的余脉。它坐落在息县城南五里的淮河之畔,因濮公道人悬壶济世惠及乡里而得名,以司马光、王安石的登临和苏轼题“东南第一峰”而闻名遐迩。它矗立于辽阔的黄淮大平原边缘,得天独厚,令人向往。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息县县城上初中。站在校门口,顺着龙门巷南望,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濮公山。它虽然不高,只有海拔150米左右,但古朴典雅,气势磅礡,风景秀丽。我和好友曾多次登山游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天,这里桃红柳绿,芳草如茵,野花齐放,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秋天,乌桕树叶如霞似火,红得热烈,扁柏苍翠欲滴,绿得可爱,漫山遍野的青松,树干挺拔,树枝苍劲,松果满枝,让人总也看不够。记得濮公山后有洞口直径约两米左右的“狼洞”,洞里黑暗幽深,传说有野狼出没,没人敢进。半山腰有“滴水洞”,无论春夏秋冬、天阴天晴,总有水滴“滴答、滴答”地掉下来。我们费了很长时间,拐了几个弯,小心翼翼地侧身从洞里穿过,为体验了一次历险而高兴。山腰西边有“八仙洞”,只有半间房大,类似北方的窑洞,不见仙人雕像,只看到墙壁上有一个小洞,据说从这里能听到里面锣鼓的敲击声。我们几个凑近洞口,侧耳倾听,只能听到轻轻的“嗡嗡”声,深感遗憾。山顶上有一座庙,虽不大,但香火鼎盛。每逢农历三月三濮公山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汇聚于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很是热闹。人们有的在山坡上悠闲散步,有的在树林中轻声交谈,有的在庙院里焚香烧纸,祈求安康。兜售玩具的、支锅卖饭的应有尽有。大人们脸上挂着微笑,孩子们嬉笑着、打闹着,到处是欢乐祥和的动人景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祖祖辈辈都有人采矿。濮山白石晶莹雪亮,烧成的石灰洁白细腻,黏结力强,曾被誉为“息石灰”,几百年来远近闻名。濮山青石结构密实,质地坚硬,加工成各种规格的石子,是建桥铺路、造楼盖房打混凝土的上好材料。于是,一个个采石场、一座座碎石场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厂在濮公山下建成,一块块濮山石被加工成一袋袋水泥。因“濮公山”牌水泥质量好、凝固快,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畅销豫皖各地。一时间,濮公山下,水泥厂里,机声隆隆,夜以继日加班生产;厂前车水马龙,运货车排成长队,水泥供不应求。可是好景不长,一晃30多年过去,濮公山山体被开采殆尽,昔日风采荡然无存。人们十分惋惜濮公山的秀丽风景。

近些年来,息县经过实地考察、科学论证,作出了建设濮公山地质公园的远景规划,正逐步实施并初见成效。从2012年起对濮公山实施全面保护以来,息县对现有山坡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高标准绿化。在山下中渡店居民新村里,一幢幢造型别致的经济适用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修建起来;9个形状各异的濮山湖,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濮山公园里,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一座座小亭优雅别致,巍然屹立;桃花谷、不老泉、祖师庙等景点已经建成。走过栈道,踏着石阶,登上最高处的濮山拱翠亭举目北望,千里淮河像一条银链绕着山脚蜿蜒东去,河边一片青绿,树木成行;河畔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里,纪念塔傲然挺立,熠熠生辉;千里跃进大别山广场前,刘伯承、邓小平和渡淮战士群雕个个神采奕奕,器宇轩昂;森林公园里,息夫人纪念馆的大殿灰瓦红墙,古色古香;马援广场的马援雕像横刀立马,威武雄壮;龙湖公园里,水榭亭台,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淮桥、九孔桥、钢索斜拉桥横跨在十里长湖之上;县城高楼林立,马路笔直,街道整洁宽阔;息州大道与淮河路交叉口的息夫人雕像,面目清秀,仪态端庄。不久的将来,被誉为“中华第一县”的息县,将成为豫南宜居住、宜休闲、宜旅游的美丽城市。

历史上八百里黄淮莽原濮公山一山独秀,数千年浩瀚青史留名至今,现在和未来,它的名字与传说也必将与息州大地同在,千秋传颂。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