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你平时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收入按4万元来算,你儿子在4S店做汽车贴膜,一年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吧。再加上你种地的收入、公益岗位收入、到户增收分红等,你家一年的收入应该有10万元左右吧?”昨日,高启军家的帮扶责任人陈勇一行再次来到他家,忆往昔,话前景,盘点着他今年的“钱袋子”。
今年48岁的高启军是平桥区龙井乡沿淮村小冯组村民,妻子张玉红是聋哑人。在精准扶贫之前,他家靠仅有的3亩责任田土里刨食。3间土坯房子墙体开裂,没有院子,房前屋后被荆棘包围,连一条像样的出门路都没有。儿子高辉在外地当学徒,因嫌家里穷,几年都不愿意回家。女儿高月在上初中,面临着毕业后无钱继续求学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家境,对于未来的生活,高启军失去了信心,一度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2016年,在精准识别中,高启军被定为贫困户,平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勇成了他的帮扶责任人。随后,陈勇多次入户了解情况,与高启军谈心交流,寻求精准帮扶对策。
2017年,高启军的女儿高月面临着初中毕业后的人生选择问题:是上高中?还是外出务工?陈勇得知这种情况后,反复做高启军和他女儿的思想工作,并告诉高月“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帮她分析利弊: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应该继续求学;既然成绩一般,应该有一技之长,日后生活应该没有忧虑。随后,陈勇协调社会爱心人士为高月争取到了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使她顺利地入学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助产专业,现在在平桥一家医院实习。儿子高辉在上海当学徒后,迟迟找不到出路。陈勇帮助他去信阳一家汽车4S店学习贴膜技术,并成为师傅,现在每月4000多元工资。孩子的问题都解决了,激起了高启军创造新生活的信心。
住房破旧不要紧,高启军本身就是泥瓦匠。按照扶贫政策,他申报了危房改造项目。建新房时,高启军主动参与其中,清除房前屋后的杂草,砌起小院围墙,整修院子地坪,栽种四季花草。他还利用破旧砖瓦,铺修了一条家门口通往村子主干道的道路。屋里屋外焕然一新,让高辉倍感家的温馨,由原来的不愿回家到带着水果经常回家看望父母。高辉的转变让高启军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他除了农闲时在附近建筑工地上打工外,又流转土地近10亩,发展种植业。“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只要肯干,就能拔掉穷根,好日子就有盼头。”高启军说。
采访结束时,沿淮村党支部书记王斌向记者透露了脱贫户高启军心中的小秘密。“眼看儿子快到了成家的年龄,现在收入稳定了,他正计划着在城里买房娶儿媳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